朱英贵 成语“急不可耐”的“耐”是容忍、忍受的意思,意谓急得不能忍受等待。然而这只是“耐”字的引申义,“耐”的造字本义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意思的“耐”,跟它的表意偏旁“而”字有关,“而”字原本表示的是男子的面毛(胡须)。现代常用汉字中用“而”作表意偏旁的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产生较晚的“耍”字(从而从女会意),可能是跟男子用胡须挑逗女子有关;另一个则是产生较早的“耐”字(从而从寸会意),原来是跟用手除去罪犯胡须有关。“耐”就是古代除去犯人胡须以示惩戒的一种刑罚,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耐”字。 一、“耐”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甲骨文和金文中未见“耐”字,“耐”字始见于战国文字(见上图第一字为战国秦睡虎地的简牍文字)。从战国文字的字形来看,“耐”字从“而”从“寸”,“而”亦声(声兼义),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而”(声兼义),指面颊上的胡须;从“寸”(手、寸义近互通),意指以手执行。“耐”为古代刑罚之一,《说文解字》就是这么解释的: 《说文解字》卷九而部:“耏,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耐,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 许慎对“耏”(耐)字的解释大致意思是:“耏”,就是犯罪受罚的意思,只剃除胡须与颊毛,不至于剃光头发。它的字形采用“而”和“彡”会意。“耏”又可写作“耐”,“耐”是“耏”的异体字,它的字形采用“寸”作表意偏旁。那些表示刑罚、法度的字,都是采用“寸”作偏旁的。 《说文》所言“罪不至髡也”,所谓“髡”(kūn)就是剃去头发的刑罚,而“耐”是除去胡须的刑罚,罪刑较轻。可见,“耐”之罪轻于“髡”,仅去须鬓,是曰“耐”。《说文》小篆字形为从而从彡的“耏”,从“彡”,表示去除之意。《说文》或体为从而从寸的“耐”,从“寸”,表示以手去除之意。楷书的“耐”字承袭战国文字形体构造,一直使用至今。 综上所述,可见“耐”字也可以写作“耏”,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耐之罪轻于髡,髡者剔其发也,不剔其发,仅去须鬓,是曰耐。”在古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那么将其去除就是一种惩罚,也就是说“耐”为保留头发仅剔去面毛的一种较轻的刑罚。唐人作《礼记正义》将耐刑释为:“古者犯罪,以髡其须,谓之耐罪,故字从寸,寸为法也,以不亏形体,犹堪其事,故谓之耐。” 二、“耐”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耐”(耏)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均为古代刑罚之一。例如:“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睡虎地秦墓竹简》)再如:“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古耐字从彡,发肤之意也。”再如:“耐罪亡命。”(《后汉书·高帝纪》)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又如:“徙郡国豪桀任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裴骃集解引苏林曰:“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已上为耐。”又如:“于是出布帛米肉赐之。其肉刑耐罪以上不用此令。”(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 “耐”字由古代刑罚的初始含义可以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联的意义: 其一,表示忍受的意思。例如:“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再如:“县民郭政通于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又如:“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其二,表示容忍的意思。例如:“弘肇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新五代史·汉臣传·史弘肇》)再如:“此物性不耐寒。”(《齐民要术·种椒》)又如:“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水浒传》第十六回) 其三,表示禁得起的意思。例如:“洪大惊,鞭之。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晋书·苻生载记》)再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诗)又如:“从来傅粉之面,止耐远观,难于近视,以其不能匀也。”(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 其四,表示胜任的意思。例如:“向敏中大耐官职。”(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再如:“清不合于大吏,又不耐簿书钱谷,自奏请改武职,于是改授登莱镇总兵。”(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 其五,表示适宜、相称的意思。例如:“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唐·高适《广陵别郑处士》诗)再如:“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唐·杜甫《洗兵马》诗)又如:“电行山立气深稳,可耐珠鞯白玉羁。”(宋·黄庭坚《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又如:“渔樵话,从头儿听他。白发耐乌纱。”(元·张可久《满庭芳·金华道中》曲) 其六,表示愿意、宁愿的意思。例如:“闲时耐相访,正有床头钱。”(唐·岑参《郡斋南池招杨辚》诗)再如:“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唐·李白《送殷淑》诗之一)又如:“半晴半雨春无准,燕怯轻寒不耐飞。”(宋·俞桂《春日即事》诗) 其七,表示挨熬、拖延的意思。例如:“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红楼梦》第九八回) 其八,表示无奈、奈何的意思。例如:“亭午减汗流,比邻耐人聒。”(唐·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再如:“非君送酒添秋睡,可耐东池到晓蛙!”(宋·黄庭坚《奉谢泰享送酒》诗)又如:“我便要把合周三赌赛的那万金相赠,争耐他分文不取。”(《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其九,用作“能”的古字,表示能够的意思。例如:“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礼记·乐记》)郑玄注:“耐,古书能字也。”再如:“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管子·入国》)又如:“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汉·王充《论衡·明雩》) 根据上面对“耐”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耐”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耐”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耐”字的相关成语较少,其中“耐”字的含义多为忍受、禁得起、容忍、胜任等意思。例如: 吃苦耐劳——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刻苦耐劳——耐:禁受得住。很能吃苦,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忍苦耐劳——耐:禁受得住。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俗不可耐——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急不可耐——耐:容忍。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耐人咀嚼——耐:胜任。指耐人寻味。语见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