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济南250355) 患儿,女,20个月。初诊日期:2016年5月21日。其母代诉:右眼下睑肿块2月余。2个月前患儿母亲发现患儿右眼下睑出现肿块,大小如米粒,色红,表皮完整光滑,触之较硬,患儿未诉疼痛及明显不适,其母以为蚊虫叮咬,未予特殊处理,后患儿频繁揉眼,诉有沉重感,查看后觉肿块变大,遂前往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霰粒肿,建议行霰粒肿刮除术,患儿家长考虑患儿幼小,害怕手术麻醉产生不良反应而拒行,后经人介绍于南京君和堂中医门诊部就诊。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右眼下睑可扪及一小硬结,大小约2.5 mm×2.0 mm,色红,无脓性分泌物,与皮肤不粘连,无疼痛感,睑结膜有肉芽组织形成,其母诉患儿身倦,语声低微,纳差,平素喜食甜食及肥甘厚腻,寐可,小便正常,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西医诊断:霰粒肿;中医诊断:目疣(脾虚湿盛型)。治则:健脾化湿,明目祛疣。治疗方案:小针刀治疗。操作:嘱患儿母亲取坐位,将患儿竖抱于怀中,患儿双臂张开放置在母亲双肩,两腿分别置于母亲两侧髋部,患儿母亲一手托住患儿臀部,另一只手固定患儿头颈以防其乱动。患儿背向施术者,背部充分暴露。夹取碘附棉球将欲施术部位消毒。定点:脊神经后支由筋膜穿出的部位的敏感压痛点或结节处。医者以双手拇指左右对称,从颈7~腰5竖脊肌处,从上至下逐步按压探查,如触及结节或患儿有疼痛感,即以皮肤记号笔标记,该患儿压痛点左右各10个,位置约当T3~T12夹脊穴处。取0.35 mm×25 mm小针刀,压痛点处垂直皮肤进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刺入皮肤15~20 mm,针刀触及的硬组织为筋膜,稍用力即可刺入,有突破感后在此层面先纵向、快速切2~4刀,后稍退针刀,横向、快速切2~4刀,呈“十字”形剥离。起针刀后压迫针孔3 min止血,再次以碘附棉球消毒。每周治疗1次,治疗期间无其他治疗。1周后二诊,右眼下睑小硬结明显缩小,大小约1.0 mm×1.5 mm,患儿母亲诉初诊后1周未喂食甜腻厚味,清淡饮食。同法治疗,本次治疗约当胃俞穴处有少量血出,未按压,以火罐加压,8 min后起罐,拔除瘀血约5 mL。三诊,右眼下睑小硬结几乎不见,同法治疗,未予火罐放血。嘱其母若有反复,再前来复诊,尽量避免患儿按揉眼睛,饮食清淡,使其营养均衡,平时适度帮助患儿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半年后随访,患儿母亲诉三诊后即愈,且未复发,现精神良好,大小便正常。 按语: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西医根据硬结大小和进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一般为热敷、局部注射少剂量泼尼松龙或是手术治疗为主,但此病常易反复,西医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属“目疣”“胞生痰核”“眼胞痰核”的范畴,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中载:“凡是脾生痰核,痰火结滞所成,皮外觉肿如豆,脾内坚实有形,或有不治自愈,或有壅结为瘿……”,此句阐明该病的病因为痰火结滞,本案患儿平素喜食厚腻,生痰贮湿,脾失健运,郁而化痰,发为此病,故嘱其母结合饮食调节,方能起效。 “以痛为输”是针灸治疗中常用取穴方法,本案采用小针刀针刺脊神经后支由筋膜穿出的部位敏感压痛点或触及结节处为主,即是谙合此种方式。该患儿压痛点分布在T3~T12夹脊穴处,有学者[1]对夹脊穴与脊神经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脊神经节段性分布是以头、颈、胸腹、背、上下肢部的投影而形成的,在相关的夹脊穴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能够使其周围的脊神经根,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传达中枢系统,从而起到调节作用。而针刀的作用机制之一为:通过对病变部位较强的刺激,以提高局部组织的兴奋性,促进组织修复[2],本案即是通过针刀对夹脊穴刺激,从而达效。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此案效验似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关,因夹脊穴与膀胱经穴邻近,而由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起于目内眦……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可见其联络目内眦与脊柱部位,因此在此案中患儿目疾可在后背触及反应点,破除结节,而目疾自愈。(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