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贝之困: 业绩突出VS战略变动频繁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餐饮业品牌西贝的成长史,会不会产生“业绩突出,战略变动频繁”集于一身的错觉?仿佛看到着了火的大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火焰,是因为它的业绩增长强劲。 2016年收入35亿,2017年收入43亿,2018年收入56亿。 一半是海水,指它频繁调整战略、频繁定位、频繁推品牌,花了几千万的巨额学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西贝业绩增长强劲,但是4个子品牌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功。 二、西贝出了什么问题? 1、西贝的4次定位 西贝从西北家常菜起家,于是早期定位是“西北民间菜”。业绩稳定,但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品牌知名度和菜品档次上不去,所以扩张速度慢。 第2次定位“西北菜”,价值主张是“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货真价实又正宗。2011年效果不错,客单价稳步提升,业绩突飞猛进。等到了2012年,麻烦就来了,大规模新开的店有1/3以上亏损。 第3次定位“烹羊专家”,从“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更聚焦到“羊肉+工艺”,客单价继续大幅提升。但是麻烦也来了,定位太小众,客流量降下去了。 第4次定位“西贝莜面村”,把品牌名字又恢复到2010年之前,但是价值主张变了,从“西北民间菜”转为“莜面=健康+好吃”。 2、4次定位存在的问题 4次定位,都是从餐饮业态本身的功能营销角度出发的。 第1次,解决了品牌形象,初步拉升了客单价。 第2次,解决了质量承诺,形成两大产品卖点(肉类和杂粮),持续拉升了客单价。 第3次,做减法,只聚焦一个产品卖点(羊肉+工艺),持续拉升了客单价。 第4次,更换了产品卖点,从羊肉转换到莜面,从单纯产品卖点到增加了用户体验(健康+好吃)。 3、战略变动频繁的根源是什么? ① 谁是西贝的核心客户? 这个核心问题,西贝一直在回避。这就是战略变动频繁的第一大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卖的是房子,而客户买的是家。这二者之间有天然巨大的鸿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一跳。 我们在卖房子时,常常强调房子卖点。比如真材实料,采用来自西北大草原保暖又通风的绿色砖块,房间有大窗台,户型好,等等。 但是,消费者的决策权重往往是:我孩子在哪上学?我爱人在哪上班?我父母去哪看病?在评审具体产品功能之前,往往还有更复杂的决策路径,让消费者与我们的产品擦肩而过。 营销专家特德·莱维特说过:“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 开10万家店重要,还是服务好10万客户重要? 西贝一直强调要开10万家店,这是战略变动频繁的第二大根源。 当消费者在公开渠道,频频听到西贝把开10万家店列入首要战略目标,他们是什么感受? 把客户与产品连接起来的是“10万家门店”?还是与“10万客户”携手“创造喜悦人生”? ③ 年轻消费者支付意愿度是什么? 跟不上年轻人的喜好与生活节奏,这是战略变动频繁的第三大根源。 如果要开10万家门店,那主力消费者,应该是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需求多变且不稳定,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他们喜欢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服务商,而不是特色食品供应商。 传统餐饮强调的功能消费(莜面=健康+好吃)、情感消费(I love莜)能不能捕捉年轻人的注意力? ④ 爆品思维,有没有天然商业缺陷? 缺少科学的产品矩阵,是战略变动频繁的第四大根源。 每个企业都希望业绩高速增长,但是大多数企业对产品的认知格局有重大缺陷,往往把产品概念限定在主营产品本身,特别希望能够每一款都是爆品。这种思维模式有没有天然商业缺陷? 我们注意到,像星巴克这样超大规模企业,不仅有主营产品矩阵,还有季节产品矩阵(粽子、月饼等)和周边产品矩阵(猫爪杯等),以实现低成本的流量拉新和用户促活。 ⑤ 用做正餐的思维,能不能做好快餐? 用过去成功经验加上计划经济运动战模式开新店,这是战略变动频繁的第五大根源。 这么大规模的开店,只能是偏快餐,而西贝过去的成功,是建立在中餐连锁经营基础之上的。 总想着开创一个新品类,然后动用最大的营销资源,一步到位,这种经营策略对不对? 三、为何战略变动频繁,西贝业绩却能高速增长? 1、西贝双引擎:人与事双重驱动力 通常提到业绩增长,都有两大驱动力,一是事的驱动力,二是人的驱动力。 西贝在“人的驱动力”上,把一般餐饮企业要甩开了几条街。为了激励门店员工,西贝独创了一套“创业分部+合伙人+赛马制”。 ① 每家门店分部占40%股份,总部占60%股份。 ② 西贝=外部品牌加盟+内部创业孵化。 ③ 创业分部在总部统一协商下,可以跨区域良性竞争。 【责任编辑:米少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