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9-04-11

“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唯有互爱。”——史铁生

共鸣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够得到沟通最大的程度。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际遇都不一样,即使是在相似环境里一同成长的人,性格也往往会有天差地别。

感情,作为每个人都拥有的本能,也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联系。

能够与他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滋生出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而当人有了感情,也便容易受到伤害。

这样的伤害或许不是来自于身体上的,而是来自心灵上的。

甚至有时候心灵的上海,往往比身体上的更严重,影响更大。

人与人之间,想要达到理解,共情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1

“我从小就接受了那些丑陋的东西,世界上本就有许多格格不入的事物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相互接受。”——博尔赫斯

宽容,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是《道德经》中的话,人之所以对善恶有认知,是因为曾见过彼此之间的对立面。

当人出生后,理所当然地要展开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个时候,他身边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就会用一定的方法,教授他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而当人与人之间具有共通的认知,彼此之间才会更加理解。

古时晋惠帝执政期间,曾经有一年,发生过严重的饥荒。

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没有吃的,只得扒树皮,掘草根充饥。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灾民被活活饿死。

而这件事迅速被报告到了皇宫,呈到了晋惠帝面前。

打小锦衣玉食的晋惠帝看着报告灾情的奏折,不由得疑惑地问身边的大臣: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老百姓如果肚子饿,没有粮食吃,那为什么不吃肉来充饥呢?

出身于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晋惠帝足不出金碧辉煌的宫殿,自然不知道外面灾情的严重,以及百姓“何不食肉糜”的缘故,也就闹出了这么一个千古笑话。

人与人之间也是同样,如果不理解对方的处境与感受,自然做不到将心比心,理解宽容。

2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周易》

相同的一件事,心怀仁心的人,便能从中品读出仁义来,而富有智慧的人,便会从中解读出智慧。

没有吃过相似的苦,人与人之间很难理解到对方的苦楚。

即便是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曾写下“人与人之间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的字句。

最典型的无法相互理解,就是父母与孩子。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父母无所不能,等到年纪稍大,就会发现,即便是父母,也会有做不到的事情。

到十七八岁时,我们开始反感父母的管束和教育,总觉得父母太过愚昧,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这也要管,那也要管。

对于父母在人生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总是不屑一顾,盲目地相信自己能够凭借实力闯出一片天。

直到我们自己入了社会,四处碰壁,碰到头破血流,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再一次宽慰和建议,才明白父母的辛苦。

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是无法从他人身上体会到同样程度的难过。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好友,知己,这都是和理解分不开的。

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江上偶遇琵琶女,此前素未平生的两人,只不过因为一曲琵琶,竟相互引为知己。

琵琶女以一曲“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之乐报答知音白居易,而白居易也以“重闻皆掩泣,司马青衫湿”来回答琵琶女这一首琵琶乐的心情。

人生在世,难得一知己,心灵相通,心情相似,无关男女,无关卑劣,都是极大的一件幸事。

3

“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

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我所喜爱的女人》

懂得感恩的人,大多懂得体谅别人的苦楚。

人一生如在攀高峰,越是向上,往下所见的景象就越是宽阔。

境界越高的人,越能见到旁人的不易,也就越懂得体谅。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良禽择木而栖,人择贤而事。

一个境界高的人,就仿佛黑暗中的光芒,让人向往,纷纷靠近。

比起坏的,人总是更容易痴迷好的。

而境界高,心胸宽广的人,也更容易宽恕他人,好的,正面的态度,往往会给人带来积极,开心的情绪,令人更加信服。

一个人有能力并不是能成大事的关键,但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又心胸宽广,能够将心比心体谅他人,那他一定能令更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追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