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清热方之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2019-04-11 | 阅:  转:  |  分享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青汁,无时。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散剂冲服。

【功效】:清散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小儿弄舌,口疮口臭,或唇干烦渴,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原“治脾热弄舌”。钱氏云:“脾脏微热,令舌脉微紧,时时舒舌”,故有弄舌之患。脾开窍于口,脾胃伏火,外候应之,故发口疮口臭;脾火外蒸,故唇口干燥;伏火伤阴,则见烦渴;舌红脉数,正火热之候。

原方以清、散二法泻除脾热。清脾者,以石膏、山栀为主药,寒凉以清泻之,因心开窍于舌,弄舌者,乃心经亦热,用山栀者兼可清心火。辅以防风,取其辛散脾中伏火,虽为发散之药,但其性舒缓,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藿香芳香入脾,既助防风辛散伏火,而有“火郁发之”之效,又可芳香辟秽,调中和胃,为方中辅助之药。用甘草,一可以泻火解毒,二可以甘缓和中,使散者不至迅散,清者不至骤清,缓行于中,以奏祛热之功。

【按语】:本方以口疮口臭、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鹅口腔、滞颐、小儿发热、脑功能失调、妇人带下、睑缘炎等。如烦躁不安、加灯心、赤茯苓;小便短赤,加滑石;大便秘结,加大黄;热重,加连翘,银花;津伤,加麦冬、石斛。

【同名方】

《幼幼集成》泻黄散,由赤茯苓、黄芩、黄柏、黄莲、黑栀子、泽泻、茵陈蒿、灯心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小儿心脾热,舌不转,不能吮乳。

《医宗全鉴》泻黄散,由犀角、青皮、黄莲、生地、木通、石膏、丹皮、荆芥穗、牛蒡子、红花、大黄、紫花地丁、灯心组成。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透邪。主治痘疹锁口,一边嘴角有痘一粒,较诸痘独大,板硬无盘,或两边嘴角各有一粒,或口之上下四旁,连串环绕者。

《幼科发挥》泻黄散,由赤茯苓、黄柏、黄莲、黄芩、山栀、泽泻、茵陈组成。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肿胀。

《兰台轨范》泻黄散,本方去石膏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略同。

【附方】

加味泻黄散(《医醇剩义》)由防风、葛根、石斛、石膏、山栀、茯苓、甘草、荷叶、粳米构成。功能泻肝降火、滋生津液。主治脾胃有伏火,舌燥唇干,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清热泻脾散(《医宗全鉴》)由炒栀子、煅石膏、黄莲(姜炒)、生地、赤茯苓、黄芩、灯心组成、功能清热泻脾。主治小儿鹅口,口舌生满白屑。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