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4)

 孙照123 2019-04-1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是孔子很重要的教化思想。诗歌的语言简短,琅琅上口,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抑扬反复之间就深入人心。诗歌是言情的,以形象言情,人最容易被形象所感动,形象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因此诗能使人们向往真善美,净化人的心灵。中国古人对幼儿进行教学,首先是教他读诗,用诗来感染他。兴于《诗》,“兴”就是起,引起人的情感,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引发出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多美的景象,兴发人的美好情感。

“立于礼”,用礼来使人立起来。小孩先学诗,再学礼节。所以颜回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夫子用文来广博我的胸襟,用礼节来约束我,使我的行为有所规范。什么时候该站,什么时候该坐,看到什么人该行什么样的礼。礼其实就是一种形式。礼节可以使人的肌肤、筋骨都有所收束,能够使人知进知退、知收知放、堂堂正正立于世上。

“成于乐”。孔子很通音乐,他把音乐作为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以音乐来比拟人的最高境界的完成。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音乐常识。在古代,音乐有五音十二律,这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人们常说某人五音不全就是出自古代音律规范。我们现在的音乐是七音。比照起来看,宫就是do,商就是re,角就是mi,徵就是so,羽是la,没有fa和xi,后人又补了两个音:变宫和变徵,变宫就是xi,变徵就是fa。十二律是古人用十二根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竹管,从低到高吹出的十二种音,以此来判定音高。其中阳数的一、三、五、七、九、十一称为律,阴数的二、四、六、八、十、十二称为吕,是故又称为十二律吕。十二律吕的名称分别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古人讲声、音、乐,有所不同。声,人有喜怒哀乐,故而发出的声音就有清浊高低。当你快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清音,比如看到天气很好,发出“啊”,是清音。内心很痛苦,很不舒服的时候,发出的是浊音,“唉”。很明快的时候是高音,“哈哈”。声有清浊高低,把各声进行配合,就出现了音。音是声的配合,有节律的声就是乐音,无节律的声就是噪音。有节律的声音,可以唱出来,成为很美的乐曲。乐音可以配上舞蹈,可以配上乐器,就是乐,古人说的成于乐。乐不光是指音乐,还配上歌曲,配上舞蹈,配上乐器,因此乐是指载歌载舞。人最后完成自己,这个最高境界是成于乐,是在音乐里边完成,在这个世界里边去遨游,这个世界就是音乐王国。人在里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又不违背节律。

“兴于诗”就是将人心中的美好情感调动起来,“立于礼”是对调动后的情感进行约束,“成于乐”是情感与约束达到相对的平衡与和谐。音乐的特点就是和谐,乐以发和,故孔子特别重视音乐。孔子用诗、礼、乐来比喻人生的境界,并讲了诗、礼、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