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历史到底读什么?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4-11

1

这几年读历史书多了,难免在思考读历史到底读什么?当然,对于历史研究者,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读大量的史料,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功;有时是否占有稀缺史料,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研究的价值。那么,对于业余爱好者呢?或者说那些不是以历史研究为业的学习者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历史知识吗?显然不是。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已没有考试压力,仅仅为了获得些历史知识去向人炫耀,难以发现读书的乐趣,更别提能从读历史读出什么。

2

以前常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读史可以避免前车之鉴。刚开始我也跟着相信,现在我也表示怀疑。如果史事可避免前车之鉴,为何历史上重蹈覆辙的事情却层出不穷。以朝代更替而言,难道每朝每代的皇帝不知如何才能做个好君主?难道皇帝们都是傻瓜,不知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会导致王朝覆灭?或者为了图方便,从历史上找一个最强盛的时期,看看当时的皇帝如何为君,依葫芦画瓢便可,但为何历史上盛世少之又少?

这种论调的错误之处,忽略了历史事件往往发生于特定时空与情境,考验处于特定时空人的智慧,哪有什么规律可循做法可依,在不同时期即使面临同一件事,如果仅仅只是法古,也很难取得成功。

我甚至猜想,为何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少,也许就是相信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谎言,都被这句话给骗了。如果从深层次去理解,为何会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说法,也许某种程度上有法古的嫌疑。考虑到这一点,我就在想,在某一个朝代,为何后辈会一代不如一代?从表层上来看,似乎是后世的君主文治武功都不如开国之君;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根源在于我们常听说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纵然后辈君主有再大的才能,也会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习俗套牢,想做什么都难施展拳脚。

比如在一个父母取得很大成就的家庭,假如父母还算高明,从小教育得当,只要孩子行正道,凡事都给与孩子充分支持,孩子成就还可超越父母;如果父母总喜欢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孩子的主观感受,凡事喜欢替孩子自作主张,想超越父母则困难的多。

3

以前也常听说“读史可使人明智”。问题在于明智,到底明什么智?也许是我个人的片面理解,或者是生存环境使然,第一次听说读史可使人明智,既然想到的是权术,想到的是如何在斗争中取胜。如果古人教我们读历史明智,有这种内涵在内的话,这样的教导是多么恶毒,难道就希望看到“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吗?我第一次想到的明智,既然是权术和斗争,可想有多么离谱,又是多么狭隘,又是多么可悲!

现在想来“明智”的“智”,也许从哲学层面理解更加恰当。哲学也叫智慧之学,虽有形而上学、认识论、价值论之分,但最终是希望学哲学能够开智,让人像一个人一样去生活,而不是去苟且生活,去过着非人的生活;其实非人的生活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过着非人的生活,还不自知。

古希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得好。”最能道尽为何要爱智!

业余爱好者读历史,应从哲学的意蕴去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理解历史精神。这样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坚定到底该如何生活。我们不是看到,司马迁即使惨遭宫刑,还依然坚定地按照人的样子生活,留下《史记》成绝唱;我们不是也看到,魏晋时期的文人,即使无奈,不也潇洒的生活嘛;我们还看到,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历史的精神却往往不是;君不见很多不容于当世之人,但却在后代成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象征,比如孔子,比如孟子,比如司马迁,比如竹林七贤,比如还有不少的隐者,比如还有那些因无奈而不得不装疯卖傻的人!

读历史,不是为了获得单纯的知识,更不是教你去斗智斗勇,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当你从历史人物与精神中,获得了好生活的信仰,立志摆脱非人的宿命,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重要吗?

4

鲁迅在历史中看到了吃人;更多的人是看到了个体的无奈。但历史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一句吃人,或者个体的无奈就能搪塞,那岂不让那些处于特定历史情境,无论时事是好是坏,都能像人一样生活的人寒透了心。

我们不能欺负已经作古了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作古。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理性的民族,要学会敬畏历史!因为敬畏历史,就是敬畏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