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 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公益微课中。 谷松老师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眩晕症的辨证理念。 此次,我们来了解其中三种辨证:浊邪上犯、胆热上扰、阴阳失调。 浊邪上逆 燥热内结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第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证中的喘,不在心、肺,而是在胃肠当中内结的燥屎。 所以治应攻下燥屎。 气机一降,灼热亦降。 喘和在下的燥屎一去,灼热一走,在上的喘冒微热等情况也迎刃而解。 因此,该条文中叙述的灼热上攻的喘冒,是由于胃肠当中燥屎内结所引发的一个症状表现。 湿热上熏 《金匮要略》中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是指饮食后不消化,食郁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 其特点是因湿浊上犯于清窍,导致头部清阳被蒙蔽,出现食即头眩。 这种情况即为黄疸要出现的前兆。 此方煎煮方法比较特殊,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位,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中共三味药。 茵陈蒿、栀子、大黄。 栀子,清三焦之热。 茵陈蒿利胆退黄,清热利湿,且须先煎并久煎,久煎利尿效果更好。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活血。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胆热上扰 《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条:“少阳治未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为外感引起的少阳病,出现口苦咽干。 与妇人新产的病情不同,但病变机理都正气虚,邪气实。 邪气在半表半里不走,郁而化热,用小柴胡汤。 ![]() ![]() 阴阳失调 条文举例一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眩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加龙骨牡蛎各三两。 主要是通过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阴阳,再加龙骨牡蛎镇静安神。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治疗虚劳病,独创以桂枝汤为基础方。 如虚劳病当中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千金方中的当归建中汤等。 建中汤系列就是以桂枝汤为底方,倍芍药加饴糖。 ![]() ![]() 条文举例二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 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汤,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柴胡走表散热,黄芩走里清热。 参草姜枣,补脾胃之虚。 新产妇人生子后,气血大亏。 此时感受风寒之邪。 邪气易越过表层进入半表半里。 所以说小柴胡汤所谓和解少阳就是在扶正的过程中祛邪, 而所谓少阳半表半里,是因正气虚,不能一鼓作气驱邪外出,邪气才由表进到半表半里。 若此人身体壮实,肌表正气足,邪气不会由表进入少阳的半表半里。 ![]() 谷松教授对《伤寒论》研究精深,见解独到,尤擅桂枝汤 现在订阅谷院长“桂枝汤及其类方临床必学应用要点”视频订阅课 让你对经方的了解更深入, 让你对细节的探索更严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