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族“旧俗”到底吃不吃狗肉?原来真相还和清军入关有关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6-09

很多人都听过“满族不吃狗肉”的说法。理由非常地丰富多彩。原始宗教、民间故事、生产生活,有鼻子有眼的。不过事实嘛~~~呵呵呵呵。天聪六年(1632)正月,怀揣着“为民请命”的崇高使命感,高士俊向皇太极上了一份奏折。他说:皇上,自打新政公布以来,每天都有人因为养狗被抓到城外去。可是现在沈阳城里,每家都有养狗,而且养一条的是少数,多数都是一家养两三条狗,多的养有五六条狗。皇上的禁令一下,对城里的百姓来说太不方便了。为了躲避禁令,大家纷纷杀狗,街上到处是卖狗肉狗皮的成何体统,关键是家里没狗不好防贼呀?皇上,要不,每家留一条狗可还行?

皇太极什么时候下令禁止城中市民养狗,目前不见于文献记载了,但是恳请弛禁狗的奏折还有好几份。而且都集中于满清进入沈阳之后。可见禁令不单存在,而且颁布时间不会离1632年太久。而且皇太极禁养狗的决心十分坚决。不然也不会有人总上书求弛禁。但这只是禁城市里养狗而已,没有禁吃狗肉呀?可是,对满人来说,养狗除了防贼,就是为了吃的呀?

别说少数民族,汉人本来就吃狗肉。在“周八珍”里就有一道以狗肝为主料的菜肴“肝燎”。越王勾践二十年生聚的时候,狗和酒都是以国家补贴的方式发给生了孩子的妇女的。狗肉逐渐变成北方政权的吃食是从魏晋时代开始转变的。《魏书》勿吉传、《隋书》靺鞨传中都有男子衣猪狗皮的记载,并且《大金国志》卷三十九“男女冠服”和《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都有女真富人以貂鼠、青鼠、狐、貉、羊羔之皮为裘,贫者则以牛、马、猪、羊、獐、鹿、猫、犬、鱼、蛇之皮做衣裤的记述。完颜阿骨打燕宴时,曾以木碟盛猪、羊、鸡、鹿、兔、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虾蟆等肉。

到宋朝,狗肉变成“野蛮人”专属。这倒不是狗肉变得多么廉价,而是北方民族吃狗肉的形象是在太吓人了。他们吃的是生狗血!狗肉对女真人来说不但是食物,还是通灵的药物。南宋时,范成大出使金国,在邯郸地区就曾见当地居民把狗用就和茅草腌制了以后,用棍子插起来立在地上,祈祷治病。

▲聚众治病中

到明代正德年间,狗肉也仍然是女真人和朝鲜人的正常待客食物。明代弘治年间,朝鲜的燕山君仍然用鸡猪狗作为奖励赏赐给女真人。吃狗肉穿狗皮,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满洲女真人的生活。稍微想想就能理解,渔猎确实是需要狗,可是当年的女真人哪有这么矫情,能吃的肉哪可能放过。

那为何皇太极要禁止养狗呢?这个背景在于满清是个很年轻的民族。他的城市化历史太短了,直到沈阳城被打下来他们才有比较固定的城市生活。八旗人丁刚进入城市化生活阶段,大量养狗不但造成城市夜晚的不安静,而且易造成恐慌。皇帝下令不许养狗,而且命令如此之严,并没有得到刚进城的满洲人的理解。他们纷纷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后千条万条汇聚成一条:应该是大汗不让吃狗肉吧?看起来好像是的,那大汗为啥不让吃狗肉了呢?

这就到头脑风暴的时间了。我们目前见到的关于满洲不吃狗肉的各种传说基本都是沈阳城内这群洗脚进城的“新贵”们的杰作。对于刚进城的大清新贵来说,城市禁狗令是有普遍效力的,基本可以造成群体效应,并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乃至大贵族而言,并没有产生这种普遍禁食狗肉的效力。其中,辽宁满族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历史调查中显示,凤城满族不忌食狗肉与戴狗皮物,就连八十岁的老翁也说当地旗人没有忌狗之说。

所以,满族忌食狗肉的传统,只是在天聪朝城市禁狗令的影响下,人们出于对狗的感情,以及对穿狗皮的身份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富贵人不会穿戴狗皮的)等原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惯法。并且在分散到各地满族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下,特别是满族入关后,作为高贵的统治民族为了表现出与不忌狗肉的汉族、朝鲜族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边界,便会彰显禁忌狗肉的文化符号的象征,最终成为了人们的饮食禁忌。例如:杭州旗营、成都旗营的满族都强调满族不食狗肉,将此作为民族象征符号,强化了这种文化现象。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