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肩聂耳冼星海,温州木杓巷走出抗日作曲家陈田鹤

 yang102 2019-04-11

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中国士兵

大家起来,

保卫上海,

上海是中国的心房!

我们要拿起枪杆,

跑上战场,

和东洋兵拼个你死我活!

1935年,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音乐家们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谱写大量歌曲,以歌声、以乐曲激励军民奋起抵抗,保护家园。冼星海创作了《救国进行曲》、《流民三千万》等爱国歌曲,而与他并肩战斗的陈田鹤,发表了《保卫上海》等激昂的抗日歌曲。这首歌由钱亦石作词,陈田鹤作曲,回荡在黄浦江上空,激励前方将士浴血抵抗,杀日寇。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创造了44首抗战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保卫上海》,还有《跟着炮声前进》、《八一三战歌》、《致献给誓守闸北的八百壮士》等等。当时他才20多岁,他是我们温州人。

温州周宅寺巷教堂

1911年12月8日,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两个月,在温州信河街木杓巷30号一座普通的民房里,音乐家陈田鹤诞生了。离他家不远,是高大的建筑周宅寺巷教堂,西面稍远一点是松台山,那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信河街一带的秀美景色,让生活在北京、特地来温寻访已故父亲故居的陈田鹤的女儿感慨不已,她在微博中写道:“住在教堂后身的父亲是不是时常听到教堂传出来的赞美歌呢?是不是到神父的住宅前观看葡萄架呢?远远可以看到妙果寺的古塔,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风景是不是他对文化吸收的一种铺垫呢?”,这位中国社科院日本问题资深女学者,温州人的后代,发出由衷的感叹。

松台山古塔

陈田鹤原名启东,从母姓,在外祖父家中长大,父亲在城区一家钱庄做账房先生。陈田鹤中学毕业后,家中再无财力供他念书,家里人希望他也到钱庄当个学徒,他却痴迷音乐,无怨无悔。

也许是童年教堂的钢琴声启蒙,也许是松台山蝉鸣与松涛声熏陶,陈田鹤凭借天赋与执着,在温州读了几年私立艺术学校后,1930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学习作曲,成为黄自的“四大弟子”之一。(四大弟子即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

29岁的陈田鹤

大师黄自很器重陈田鹤,他带着陈田鹤参观管弦乐队排练,又命他分担自己的编曲和广播工作,了解到陈田鹤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辍学后,还特批他免费旁听。接受黄师的教授期间,陈田鹤开始了作曲生涯,逐步逐步成长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舒曼”。

为徐志摩的现代诗《山中》谱的曲,是陈田鹤代表作之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妙的音乐梦暂告一个段落,进步青年陈田鹤毅然走向抗日救亡的前列,创作了《认清敌人》、《我们要夺回失去的地》、《孤军守土歌》、《巷战歌》等抗日歌曲。如果不是后来在重庆加入过国民党,他就是至善至美的聂耳冼星海。

重庆国立音乐院大门

陈田鹤所在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师,因为抗战爆发,避难来到重庆,师生们及各地音乐家,千里跋涉奔赴四川及西南各省,教育当局于1940年11月在重庆创办了一所音乐院,因校址建在青木关附近,又称青木关音乐院。她类似于音乐界的西南联大。

青木关音乐院校园

环境极其艰辛,茅屋当教室,堡垒当宿舍,全校只有四五架钢琴,学生们为练习钢琴要起早排队,上面这张校园图片,记录的就是国统区当时最高音乐学府的全貌,陈田鹤担任音乐院的教务主任,教授作曲。当1947年离开时,共培养了近百名学生。抗战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青木关音乐院成为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受他教诲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等中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创办者和骨干。

解放战争期间及全国解放后,陈田鹤在福建音专任教,后来选择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属于中国的歌剧。他还从事搜集、整理、编配民歌,这是他热爱的事业,为此需要深入生活,奔走祖国各地。

中间为深入生活的陈田鹤

50年代,他到浙江8个地区收集民歌,到舟山群岛的海防前线体验生活。55年他被借调到中央歌舞团配合整理出国演出节目,4个月时间完成一年半的工作量,终于累倒,于当年10月撒手人寰,享年44岁。

一直以来,只有音乐界才会谈论陈田鹤,只在音乐节目、专业期刊、专业课堂中,才会介绍一位叫陈田鹤的音乐人。当2018年9月,陈田鹤女儿将父亲大量手稿笔记捐献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时,史学工作们者看傻眼了,陈田鹤作为中华民族一位抗日战士的形象瞬间高大无比。

陈田鹤既是著名音乐家,同时是足以令所有温州人骄傲的抗日战士。毛泽东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若照此推算,陈田鹤指挥着80多个师的抗日武装,我们没有不钦佩他的理由。

作者:丁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