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报告集(01)

 三山168 2019-04-11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刘平雷

(河海大学)

摘要

近年来,河海大学积极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跨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建构起“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三位一体精准育人模式,形成了立德树人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全社会共同融入新时代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中。教育理念上,努力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在价值引领上的合力,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育方式上,注重“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显著性;教育主体上,不断提升校企人员的契合度,增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育人团队的协同性。

河海大学为校企合作分会会员单位。

一 研究背景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受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在结构、质量上不能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2009年,我国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河海大学作为全国改革试点单位,在无经验可循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但在改革过程中,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较弱,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河海大学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紧密围绕社会需求,注重产教融合,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拓展提出了“知识构建+专业实践+价值塑造”全过程育人、“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校内导师+基地导师+教辅人员”全员育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形成校企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 主要内容

1 以用人需求为牵引,构建了企业“全程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参与招生环节,提高生源质量。企业参与研究生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企业专家参与复试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应用研究基础和实践创新潜力;在复试考察的基础上,企业确定部分订单式培养名单,优先录取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人才需求相符的考生并签订就业意向。

共同制订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基于企业对人才结构体系需求的反馈,成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邀请 34 名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与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体系。近年来共修订完善了 30 余个领域(类别)的培养方案。

全程参与培养,强化工程实践。企业导师通过参与专题讲座、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及答辩等方式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真正对接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有助于企业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学校聘请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开设应用性课程;遴选工程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总工程师在内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基地导师;建立基地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参与论文答辩制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组建就业联盟,精准招聘人才。基地单位对研究生一年“顶岗实践”的培养考察,尽早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充实队伍。多家基地相互认同联合培养成效,组建了就业联盟,通过相互通报供需信息等方式,共享信息资源,为高效精准的招聘人才拓宽了渠道。

2 以双向投入为驱动,构建了“校企共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

创新组织模式,固化协同机制。设立由学校和基地单位的管理部门(研究生院与基地单位人事部)和业务实体(学院与基地单位业务部门)组成的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解决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双方分别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解决联合培养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联合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实现了校企“双重主体”协同育人。

顶岗实践与学位论文有机结合,对研究生实行双重身份管理(图1)。基地实践期间,研究生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员工,双方管理部门、业务实体、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对研究生进行协同指导与管理。

图 1 研究生培养协同管理模式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培养过程。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联合企业共建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73 家,遍布全国 23 个省(市)。从企业规模、指导能力、合作基础、研发项目、条件保障等方面率先制定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标准和流程,搭建了“分学院管理+分片区联系+分类型考核”的全覆盖基地管理网络;围绕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基地导师、学生管理、条件保障构建了基地考核评价体系;围绕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学生双重身份管理、双导师管理、学位管理制定了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为联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监控体系,保障培养质量。立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考核方式,从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综合素质等方面率先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课程学习强化科技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顶岗实践强调专题研究、案例比较、交流合作、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位论文形式涵盖了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等八种形式并制定了相应标准。

立足培养目标,把握关键环节,强化过程及后评价,建立分流制度。针对不同学习方式(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分别明确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主要节点和具体要求;满足全过程各环节质量监控需求,设计了关键环节备案和公示制度,完善了查重、抽检、盲审机制;对质量保障环节和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并及时对学院、教师、学生进行跟踪反馈,奖优控劣。建立了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校企双向投入,保障持续运行。围绕研究生实践、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双向条件保障机制。学校为每位研究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给予基地导师3000元/生,基地管理人员1000元/生;基地单位支付给研究生每月不少于1000元的工作补贴,同时提供必需的办公场所、设备和生活条件。据统计,每年双方投入约4200万元 用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开发了集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研究生共同使用的交互式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师生双向交流难题,畅通了双方沟通渠道,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3 以多方共赢为目标,搭建了“长效运行”的校企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

开展顶岗实践,创造实际效益。研究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基地单位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每年约有120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单位开展实践。“顶岗实践”强调职业导向,通过“真刀真枪”的锻炼,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校企人才互聘,提升导师能力。企业聘任校内导师担任专家顾问,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学校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基地导师,并给予相应报酬,在提升荣誉感的同时,基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也得到自我提升。通过为基地导师发放津贴的方式,形成基地导师与学校的事实工作关系,并将基地导师纳入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进行管理。我校聘任的基地导师中,有45人已被聘为江苏省产业教授。通过定期的培训,校内外导师扭转观念、提高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共同指导研究生,校内导师拓宽了对外合作渠道,获得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有助于增强其行业影响力。

双师协同指导,提升学生能力。在双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基地单位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的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顶岗实践”分为集中培训、案例比较、专题研究、汇报交流、实践总结五个环节,强调职业导向,与传统的校外实习具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实践积累,研究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创新能力。校企协同“三全育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校内外导师的协同研发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校-企-生“多方共赢”局面,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了实验室、研究院,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发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校企双方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学校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 改革成效

1 取得成效

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得到基地单位的积极支持和研究生的踊跃参与,并取得显著成效。

1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29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262项实践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1个研究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人社部和国资委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7个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4个工作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

2 推广应用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20余所高校来我校调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成果已被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黑龙江大学、宁夏大学、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23 所高校借鉴和应用。

2013年5月24日,在召开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到河海大学实践基地进行专项调研。杜部长认为::“河海大学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倡导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生培养的规律与要求,值得借鉴,希望进一步深化、完善、提炼和推广”。

2016年9月23日,江苏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 场推进会在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举行。来自全省36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分管校领导、研究生院(处)长及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13次受邀在全国及江苏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做经验介绍。

表 1 部分经验交流统计表

时间

报告类别

报告人

2012 年 10 月

第八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姚纬明

2013 年 10 月

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协作组培养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董增川

2014 年 9 月

第九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

朱跃龙

2014 年 12 月

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刘平雷

2015 年 5 月

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会上做辅导报告

董增川

2015 年 7 月

江苏省骨干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班上做主题报告

董增川

2016 年 10 月

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协作组培养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董增川

2017 年 7 月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五届四次理事大会上做专题报告

刘平雷

2017 年 10 月

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协作组培养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陈 达

2017 年 11 月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

陈 达

3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教育部网站等10余家媒体多次对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专题报道。

① 2013年6月3日,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多家网站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河海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②2013年9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重基础 强实践 拓素质——河海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为题整版刊登了学校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情况。

③ 2014年3月22日,中国教育报以《河海大学:专业硕士接地气长才气》为题,介绍学校与百家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学生在基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顶岗实践”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④2014年4月14日,教育部简报2014年第10期以《河海大学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题,对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了报道。

⑤ 2016年9月,新华社、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河海大学深化三个结合、构建三类基地、实施三重保障、促进三个联动、推动三重开放、取得三赢成效的“六个三”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进行了详细报道。

⑥ 2017年2月7日,教育部网站以《河海大学产学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题,对学校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进行报道。

⑦ 2017年4月7日,江苏教育报以《联合培养实现‘校企生’三赢》为题,对“知识构建+工程实践,校内培养+基地培养,校内导师+基地导师”三维一体“1+1”联合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进行专题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