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验台上到处都是管子和移液器。它们是一项做了好几周但最终失败的试验的残留物。我无精打采地靠在长凳上,陷入深深的绝望。 这和我几个月前刚开始硕士研究项目时的感觉大不相同。那时,我以为自己破解了学业成功的密码。 多年来,我刻苦学习,并因此在课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让我深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获得回报。 为此,我每天花很长时间呆在实验室,笔记本上的每一页都记得满满的。这种勤奋让我受到了表扬。因此,当实验没有产生预期的令人兴奋的结果时,我想我只是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于是,我在实验室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最终一无所获。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天色已晚。这会,还有一个博士后也呆在实验室里。他注意到我的痛苦,走过来,轻声问我怎么了。 我向他诉说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但没告诉他的是,我还在想自己到底怎么了并且感觉像个失败者。 我们谈完实验后,这名博士后说:“我想该回家睡觉了。”他笑着补充道,“休息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你知道吗?” 这些话为我播下了一种新方法的种子。 以前,当那些不搞研究的朋友质疑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总是在工作”的风气是否正常或健康时,我通常不会理睬。 现在,我意识到他们说到点子上了。我开始放松自己,试着让从早到晚呆在实验室成为一种例外,而不是常态。 长时间工作是一名优秀研究人员的标志,这一信念很难被推翻。我不止一次地回到老套路中。 但情况逐渐好转。我感到压力减轻了,研究也开始取得进展。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我仍在为没有“足够努力”地工作而感到内疚。 我并没有完全明白,那位博士后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几年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突然醒悟过来。 导师和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讨论我们所在的纳米医学以及很多其他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障碍:研究很少转化为得到改善的临床结果。 喝完咖啡,导师摸下了自己的额头,说:“我们需要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 我以前从未听过这个信条,尽管现在知道它很常见。当时,这句话和我产生了共鸣。 是的,在太长时间里,更努力、更长久的工作被视为学术界的一种美德,不管那份工作多么需要“动脑子”。 那次谈话让我明白,令人兴奋的、新颖的想法并非来自一个不断承受压力的头脑。 最好的想法和顿悟时刻几乎总是在我让自己的大脑放松、“漂流”之后出现——无论是和哥哥玩电子游戏、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还是和妻子去远足。 我意识到,更聪明地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休息。 与学术界过度工作的常规作斗争,暂时脱离出来,充分体验其他东西——虽然这是一项艰难的努力,却是值得的。 今天,在实验室那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夜晚过去十年之后,我试图把这种心态传递给我的学生。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在实验室里,我从一个瘫倒在长凳上的学生身边走过。我轻声地问她近况如何。她带着挫败的表情回答说,尽管做了很多尝试,但试验总是不成功。 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的自己。我们聊了一会儿学业上的事情,以及做一名研究人员意味着什么。 我告诉她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往往归结于对好奇心的追寻和激情。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精神?答案并不包括工作到筋疲力尽。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会有损于卓越的研究,也不是一种可选的额外奖励,而是做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