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12月10日今晚报《日知录》俳谐文:钟馗来源另解

 我执斋 2019-04-11

俳谐文:钟馗来源另解

吴裕成
张宝琴刻
  话钟馗,先引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玄宗尝梦之。”这部名著,谈论打鬼的钟馗由棒槌演变而来:一、《周礼·考工记》载有“终葵”,“终葵,椎也”,椎,俗称棒槌;二、古人以椎逐鬼,东汉马融《广成颂》云“挥终葵,扬玉斧”;三、南北朝时有位“千人军将”名终葵,字辟邪,反映棒槌驱邪的信俗。古代关于钟馗来源的探讨,至顾炎武已定论。这之前,宋代沈括,明代朗瑛、杨慎都曾涉及。

  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宫存唐代吴道子所画钟馗,卷首题记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了香囊玉笛,绕殿逃窜。有大鬼捉住小鬼,剜眼珠子,撕扯着,把小鬼吃了。问何许人?大鬼答,臣钟馗,考武举不中,誓为陛下清除天下妖孽。明皇梦中醒来,顿觉病去神爽,遂向画工吴道子讲梦中所见,让他画。画成,唐明皇提笔批道:“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像,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大意是,钟馗能驱鬼除妖,画其奇异形貌,颁各官署,岁末年节要让天下都知道钟馗。可与玄宗故事参阅的,是唐朝大臣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玄宗奇梦成为钟馗传说的故事核儿。然而,这只是为流传提供了情节载体。这一载体出现之前,棒槌终葵逐鬼驱邪的信俗,已演变为钟馗信仰,从而才有玄宗梦的记述。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概括钟馗来源的要点,“但据《考工记注》槌曰终葵,再以马融所颂终葵逐鬼之物证之,自可了然”。这是棒槌钟馗之变的一条主线。有副线吗?有,那就是俳谐文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明代杨慎《丹铅总录》曾点出,“唐人戏作钟馗传,虚构其事,如毛颖、陶泓之类”。可惜当代研究者未予重视。

  由讽刺戏谑歌谣及滑稽言辞发展形成的俳谐文体,至南北朝趋于成熟。例如,南朝宋大臣袁淑的《鸡九锡文》《大兰王九锡文》《庐山公九锡文》,分别将鸡、猪、驴人格化,有官职、受册封,借以讥讽封爵之滥。后梁韦琳《鱼旦 表》,鳝鱼“伏见除书,以臣为粽熬将军、油蒸校尉、臛州刺史”,上表谢恩,还得到诏答:“允堪兹选,无劳谢也”,也是拟人化的描写。至唐代,在韩愈《毛颖传》里,毛笔名叫毛颖,受封管城,官至中书令,侍从皇帝理朝政。毛颖形影不离的密友,是绛人陈玄(墨)、弘农陶泓(砚)、会稽楮先生(纸)。此类作品以戏谐为语言风格,至于拟人化,是修辞手法,也体现了活跃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著名学者金克木有言,“唐人的笔记是传奇,而宋人的笔记是掌故”,可谓精辟之论。唐代人仍承汉魏南北朝传统,在俳谐文方面,产生了《毛颖传》这样的巅峰之作。由棒槌辟邪的信俗,到驱鬼的钟馗,为这演变助力,是那个时代的拟人化写作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尽管钟馗成神稍早于韩愈写作《毛颖传》,但二者得益于同一思维方式的影响,应该是并不费解的。

  嫉恶如仇、守护平安的钟馗,至今仍广受喜爱。安徽作家金兴安热衷这一专项古今艺术品收藏,以几十年的藏品编著出版《中国钟馗》大型画册。本文从古代俳谐文的视角为钟馗溯源,算是对藏品集的推介吧。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