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教授,兰州重离子医院筹建组负责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方向为胸部肿瘤的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及重离子治癌研究。 课程介绍 放疗技术问世百年来,治疗方向始终是精确消灭肿瘤、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质子重离子技术能完好实现这两个目标,无疑是最先进的放疗技术。王小虎教授对质子、重离子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全解析,欢迎收看。 甘肃省肿瘤医院的王小虎教授将介绍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应用。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具有物理学优势,因其存在 “布拉格峰”(Bragg Peak),照射野的剂量分布具有很大优势,时正常组织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利用好布拉格峰,则正常组织受照面积、照射野面积都大大减少。 一. 质子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二. 重离子治疗研究进展 (一)重离子治疗介绍 (二)国际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 (三)国内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 (四)临床试验方案 二. 重离子治疗研究进展 (三)国内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 兰州重离子治疗临床研究(HIRFL、CRS) 我国重离子治疗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兰州。1963年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作为核武器研究场所,引入苏联回旋加速器,能量为10 AMeV。1988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能量达到100 AMeV。2005年引出浅层重离子治疗癌症终端作为生命科学研究,能量达到120 AMeV,Bragg峰值只能到2.4cm、2008年建成CRS,能量达到1000 AMeV,能够达到体内任何深度,所以引出深层重离子治疗癌症终端,进行了100多例患者的研究。 中国重离子治疗癌症的研发过程从基础研究,发展到设备转化,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地位。 重离子辐射生物效应及治癌机理研究 兰州的研究主要从分子、细胞、动物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开展了RBE研究,辐射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辐射敏感性及影响机制研究,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正常组织损伤研究,干细胞损伤研究和自噬效应研究等,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通过多种肿瘤细胞存活实验确定,碳离子的RBE值为2.5-3。 辐射损伤及其机制研究显示,重离子辐射诱发的DNA损伤主要是DNA双链断裂及集簇损伤,损伤可以达到70%左右。 辐射敏感性及影响机制研究显示,AdCMV-p53转染肿瘤细胞明显增强辐射敏感性。 碳离子对NSCLC的A549细胞存活率影响研究显示,重离子辐照后24h造成细胞晚期凋亡率明显高于X射线,辐射生物学效应明显优于X射线。 碳离子治疗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辐射敏感性研究显示,腺癌A549辐射敏感性最低,鳞癌H520辐射敏感性最高;相同剂量下,12C6+离子对肺癌细胞所找出的生物学效应要高于X射线。 研究显示,重离子辐射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微环境,影响肺癌血管新生,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试验结果表明,碳离子束处理后肿瘤干细胞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的修复效率比X射线低,证实重离子束能更有效的杀伤肿瘤干细胞。 一项研究显示,利用自噬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自噬,可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靶向自噬可提高重离子治疗的疗效。 一项研究应用西北首个斑马鱼体系,采用350MeV 10Gy峰区剂量辐照斑马鱼胚胎,发现重离子生物效应主要集中于峰区,而坪区相对安全。 一项研究采用不同剂量重离子照射荷瘤动物观察疗效和全身反应。另一项研究探讨了辐射诱导的心、脑血管等功能变化,为寻找重离子治疗安全剂量范围以及辐射防护提供数据。 在其他方面都开展了研究,如重离子辐射对小肠组织、骨髓、生殖细胞及遗传学、发育等影响的研究,重离子辐射的猪皮肤耐受研究,碳离子辐照对动物重要器官的影响的研究。 通过以上这些研究,获得了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辐射生物学及医学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循证医学研究,形成了国内的治疗方案。 兰州HIRFL-CRS浅、深层肿瘤治疗终端的治疗研究方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在2006年12月至2013年7月,共同完成103例浅层肿瘤患者临床治疗试验随访,110例深层肿瘤患者临床治疗试验。 重离子治癌适应症 1、头颈部放射不敏感肿瘤:腺样囊性癌、腺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等; 2、颅底肿瘤; 3、直肠癌(手术后复发); 4、骨与软组织肿瘤; 5、周围型NSCLC、肝癌、前列腺癌等。 研究证实,重离子治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正常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未来还需要开展大样本、与常规射线照射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疗效。 中国重离子质子装置研发 在基础研究基础上,中国进入设备转化阶段,研发重离子加速器。例如中国国产的小型化、医疗专用重离子加速器入选首台套重大技术整备、32种国产医疗设备。 中国重离子治癌项目大事记 2007年6月,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临床研究论文。 2009年7月19日,兰州市人民政府、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盛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兰州重离子治癌中心,打造国内第一家重离子治癌中心。 2010年11月北美放射年会(RSNA)上,中国第一篇口头报道。 2011年8月,甘肃省卫生厅批复,同意重离子项目设置兰州肿瘤医院(兰州重离子医院)。 2012年5月,兰州市政府、兰州市城投公司、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三方合作,建设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2012年7月,兰州市城投公司全资设立兰州重离子医学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重新启动项目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日前成功出束,实现了碳离子束的加入(每核子400 MeV)和共振引出。 2017年3月29日,兰州重离子医院与山东省肿瘤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2018年4月,武威重离子加速器完成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具备开展临床试验的准备。2018年8月,开始临床试验。 2018年5月,中国抗癌协会成立离子治疗学组(国家级层面)。 (四)临床试验方案 2018年6月开始的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甘肃省肿瘤医院和武威肿瘤医院联合开展,纳入47例,主要病种为头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四肢及软组织肿瘤等。 临床试验方案依据 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主要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要求。并参考上海质子、重离子临床试验经验,以及国际研究经验。 碳离子治疗系统 研究目的 以检验碳离子治疗毒副作用为主要目标,检验碳离子治疗的近期疗效为次要目标,验证碳离子治疗系统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治疗模式 均匀扫描模式(2D和2D-LS),治疗40-42例,其中采用呼吸门控技术治疗2-4例; 点扫描模式(3D-SS),治疗5-7例。 临床试验方案 结果评价 安全性评价:依据CTCAE4.03标准,3级急性毒性反应比例不超过5%,4级、5级急性毒性反应不能出现; 有效性平评价:依据RECIST1.0标准,疗效判定分为CR、PR、SD、PD。肿瘤标志物、功能性成像参数变化作为参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入组完成后随访3月向国家药监局提交结果供验收; 延伸随访5年的生存率和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