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灯者”王镛,百印鉴赏!

 文山书院 2019-04-12

王镛

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

在诗、书、画、印四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

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

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朴境界,

......

王镛

无疑是明清以来继吴、齐之后,

写意印风的传灯者。

 王镛先生

篆刻追求大、拙、古、野、率

        有人说,我的篆刻是我成名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 我比较认同。篆刻与书画相比,进入创作之前,也就是掌握基本技能方面,要容易一点、快一点。因为『篆』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多次、设计;『刻』的时候,也可以修饰, 一刀不成则两刀。书画就不成了,当然工笔画除外。总之,篆刻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阶段会很短。 油画也类似,其材料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书画用时要短。所以篆刻、油画等容易早出成果,但进入创作阶段的难度并不比书画小。

 在人们评价我的书画篆刻作品时,经常会说『雅俗共赏』这个词,但我有点疑惑, 一个人既赞赏『雅』, 又欣赏『俗』,怎么可能?只有这个人或这群人没有好恶感,才能。我喜欢的几个字是『大、拙、古、野、率』,其中『古』便包含了雅。关于雅和俗的认识,可以做一篇大文章。我觉得雅和俗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王義之,刚确立风格的时候, 被谢安、认为是『野骛』,弦外之音就是俗书。随着二王地位的上升,其书又成为『雅』的代表。但这种风格样式经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摹,已了无生气,结果成了『馆阁体』,成了俗书。当然这不关王義之的事。再如魏碑, 属穷乡儿女造像一类,当时必被看做『俗』,后经碑学运动,被重新认识,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篆刻中,也要力求追雅避俗。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就得扎根传统,学习、比较前贤,总结经验。比如在印坛,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就是两座高峰,他们的篆刻,即使放在整个篆刻史上来看,都是成就顶尖、开宗立派的大师,只是他们所处前后不同时期,没有可比性,齐肯定研究过吴,只是没有效仿罢了。今天,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齐的认可度更高。 吴以石鼓文入印, 朱文印很成功,而以粗线条、圆结构刻白文印,则差强人意。白文精彩者,多有仿汉印的痕迹;齐的印风则朱白文统一 ,明晰强列,奇肆开张,兼具现代构成之美,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书画印名家——王镛篆刻技法示范

王镛篆刻,其可解处在源流清澈、法度悉备;其不可解处在妙趣丛生、不期而然;其不必解处在性灵意象、混沌天成。王镛,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其国画,其书法,其篆刻,均有着鲜明的风格面目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王镛篆刻,开“朴厚”一路之先河。在章法、篆法和刀法上,王镛能领略传统之精华,注入了自己全新的个性。在章法上,王镛汲取了古陶刻、玺印、封泥、砖文等构图之长,更注意边款的变化,圆多于方,与印文融洽和谐。对刀法,在“人生何处不相逢”一印边款中,他说,“单刀白文难在圆厚”。王镛的单刀,比之齐白石的爽利多了几分圆厚,比之吴昌硕的圆厚又多了几分爽利,且变化多端。

王镛 / 人生何处不相逢

在当代,王镛可以说是一个吴昌硕式的人物。做到书、画、印三绝不难,难在书画印三者风格上的统一并达到相当的美学高度。对于王镛的篆刻,以前往往有人误解为是大刀阔斧、生辣劲健的产物,实际上他的篆刻都是不厌其烦、精心起稿或数易其稿的产物,其运刀也很从容,即便是印面局部细微的崩破,也得到了他有效的控制与生发。

无论是朱文印还是白文印,王镛篆刻的字形是统一的,而又均得利于其书法。注重以书法营养篆刻,是王镛的精明所在。印文之外,尤其是在边款上,王镛书法的长处得以充分表现,错落穿插,畅快淋漓,金石味盎然而又点画精到。他在石头上所刻画的线条,有其独特和独到之处,其间有刀趣,又有笔味,更有超脱于刀与笔之外的意象。王镛的书法,卓然独立,它融揉了篆隶之造型,发挥了行草之韵致,化用了碑版砖刻的气息。其实,王镛的早期书法,也是能平正隽秀的,也是能巧的;只是其审美个性亲质而离文、近拙而远巧罢了。

王镛的书法和篆刻,终于擅变为朴厚一路。当然,作为朴厚之一格,并不就是要排斥灵气。实际上,正如其书,更如其画,王镛的篆刻,在朴厚的主调之外,可以游离出一缕灵气,那是可感而难言的。熟而生巧,巧复能拙,拙仍作巧,是技进乎道的一个渐进过程。

王镛走刀于石面上是十分大胆用力的,但作品钤盖出的效果十分古朴,富有视觉冲击力,又显得很得体。王镛的篆刻用刀是10公分的大昌硕,以冲为主,刻挖猛利,结体生拙,敲击有度,印面拙厚大方,意趣横生。王镛的书法篆刻全凭自修,其艺术素养得益于绘画,得益于央美的艺术氛围,更益于他的天赋与勤励。

与齐白石用刀之法合,只是较齐老先生敲击冲破做印的成份更多了一些,走刀更加反复。王镛边款如其书,使刀如在石上挥洒,古拙而又不失灵动,其款式文字或论印或论书等,颇有会意,好似一尊古老的微型苍茫刻碑,颇有创意。

在王镛的篆刻新作中,他原先的简、朴、拙、厚与天真自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以前经常出现的稍嫌草率的原型,在印谱中得到了新的升华与发展。在取法方面,王镛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如“凸斋五十以后所作”一印,正如他在边款中所说的那样,“古玺贵在一古字,其妙处全在刀笔之外”,可谓得古玺高古之神奥。

在篆法上,王镛是改革者。王镛篆刻的印文,篆、隶、楷、行诸体杂陈兼取而能自然协调。字形和点画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疏或密、或正或敬、或方或圆、顺势而化、左右逢源。“鼎楼藏书”一印,这是王镛的圆朱文,在字形和线条上均独具特色,在边款上,他自己道出原委:“余幼时曾喜作圆朱铁线,及长,终厌之,以其板刻无韵,大类匠做故也。今故伎重拾,而变之以方圆曲直,参之以虚实错落,取其简率生动又不失谨严。”喜拙厌巧,王镛对古玺情有独好,而且,他对古玺有自己的认识。

惨淡经营、小心收拾、似不经意,是王镛篆刻之细腻耐读处,但这又往往为其外表的朴厚之气所掩盖,这大概是常人难以体味其佳处的一个主要原因。王镛作印,精心打稿,屡而不厌,直至满意方操刀。这一点,只从印面上分析恐难获悉。所可称奇者,王镛在操刀上石之际,虽一派赫赫凌爽,但印面上的细微崩破之处,也常是在他的有效控制之下,若与底稿设计比较,竟相差甚微。

元、明、清以来的篆刻大致经历了“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当代篆刻的创作也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发展,标志有三:一是“写意印风”的形成,它表明当代篆刻家对生命意蕴的日益关注,以及对明清印论中朴素的美学精神有意识的张扬;二是一大批中青年篆刻家的产生并占据了当代篆刻创作的主导地位;三是对“流派意识”的重新梳理与发展。

“传灯者” ● 王 镛

王镛篆刻作品欣赏

王镛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