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出现了两枚铜镜,分别为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直径6厘米铜镜一枚,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发现直径8.9厘米的“七角星纹镜”一枚,考古认定为中国最早的“铜镜”。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金石共用阶段,公元前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了青铜刀具,属国内最早的青铜器,说明这一时期进入青铜时代! 铜镜文化独具特色,纹饰内涵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先民的人文思想,美好的愿望、心中的期待以纹饰或铭文表达,铜镜作为男女梳妆用具,成为生活必需品,商朝时期铜镜稀少,王室贵族有权享用金属,普通权贵也只能“以水为鉴”。由于殷商王朝重视科技,大力发展冶炼铸造,铜镜逐渐显现历史地位。商至西周铸铜业的不断发展,给铜镜技术积淀了坚实基础,能工巧匠精雕细琢,创造了铜镜史的辉煌。战国时期铜镜数量逐渐增多,仍为贵族使用,直到西汉进入千家万户。铜镜的白亮效果,源于含“锡”量所致,盛唐时期含锡量达到顶峰,直到宋代早期,合金配比发生了改变,结束了“高锡青铜”的历史。每个时代的铜镜各有特色,纹饰风格不断地变化,直到清代玻璃镜的出现,铜镜彻底退出历史。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夏)齐家文化三角纹铜镜,直径14.6厘米,甘肃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商:重圈光芒纹镜,直径5.5厘米,淳化县赵家庄出土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藏,西周早期,素镜6.5厘米 1958年宝鸡市郊出土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春秋早期,鸟兽纹镜6.7厘米1957年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西汉,鎏金中国大宁博局纹镜,直径18.6厘米,铭文: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1952年湖南长沙出土。 六安市文物局藏,东汉七乳禽兽镜直径14厘米,1992年六安城东开发区出土。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三国吴 ,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直径12.1厘米,铭文带半圆方枚神兽镜,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永安为孙休年号。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隋,18.1厘米,灵山孕宝团花镜1981年西安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直径29厘米,双凤衔枝纹镜,1971年陕西户县余下镇出土。 安徽舒城县文物管理所藏,宋,直径15.3厘米,亚形镜,1996年舒城县城关镇凤池苑小区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藏,辽,直径28厘米,1992年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金,直径43.5厘米,双鲤纹镜,1976年黑龙江阿城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元,柳毅传书镜17.2厘米,1956年长沙征集。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明,直径21厘米,铭文大明宣德年制、工部监造呉邦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清,直径9.4厘米,三元及第镜,旧藏。 铜镜文化为中国的艺术史创造了辉煌,它的作用历朝历代从未间断,透过这些厚重的文化,体现出古人的勤劳,从发生到发展,从成熟到变革,凝聚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创举,铜镜不止是实用器,其技术、艺术以及人文思想涵盖在内,史书典籍对铜镜故事的记载甚多,释义光明道路以及人生衷愿,能工巧匠借助铜镜记录铭文,创造鬼斧神工之作,先民的智慧永放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