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卢纶的七律《晚次鄂州》诗云:“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此诗颈联上句最后三字为“逢秋色”,下句最后三字为“对月明”,从词性上看,“逢秋色”要与“对明月”相对方为工稳妥帖。然而,若只是追求词性的工稳,在平仄和用韵上却又不合律了。在这里,诗人必须作出选择。于是,卢纶将“对明月”写成了“对月明”,他首先追求的是诗律平仄和用韵的工整。
这样改动以后,以今天的语法来看,“秋色”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而“月明”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语,在词性上就不相对了。当然在理解上,“月明”与“明月”应该区别不大。而且,用“月明”的话,让人感觉清辉入眼,其境入心。卢纶的诗,在实践中是被读者认可了的。
关于诗律中的平仄声,诗歌实践中可以让特定的平仄声互换位置,进行“拗救”,那么,在字词位置的调整上,这算不算也是另一种“拗救”呢?
由此可见,古人在诗律上也并不机械板滞,而是善作变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