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知录》误将情诗释“爱国”

 我执斋 2019-04-12
郑善庆

王东茂 刻
  抗战胜利后,报上刊登了史学家顾颉刚的四首诗:

  莫将闲泪付秋思,大地春回已有期。试上逋翁亭子望,梅林待发万千枝。

  夜夜西泠对玉盘,莫将圆缺定悲欢。劝君炼得女娲石,便补天倾也不离。

  漫漫平原渐渐津,莫将琴剑怨飘零。天涯须是飘零够,始把人生识得真。

  同听边关笳鼓声,莫将痛泪洒新亭。肩头自觉坚如铁,要把河山一担盛。

  文后,附有编者按语:“莫将四首,顾颉刚先生留别诸弟子诗也。民国廿五年,先生课春秋史于北京大学,时国势阽危,学校停课,遂赋诗南行,并勉诸同学为伏生,相对黯然。虽卢沟桥祸变,起于翌年,然此诗则为先生最后在北京大学所赋也。今国土光复,先生重返故都,双肩如铁,担盛河山之语,可谓无负,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此按语,乃顾颉刚的学生李光璧所加,没想到弄巧成拙。时在北平的顾颉刚读毕此文,不禁哑然失笑,并说出当时作诗的初衷:“此实为廿三年在杭州所作,用以塞健常之悲感者,李君所记误也。”健常,本名谭慕愚,乃顾颉刚暗恋之女子。本为情诗,却被解读为爱国之作,可谓谬以千里。

  李光璧虽为顾颉刚弟子,对此诗的诠释,却在时间(应为1934年,误作1936年)、地点(应为杭州,误作北平)、旨趣(本为儿女情长,误作激励学子的爱国大义)上,皆出现失误。亦可见,诗文按语之作,应慎之又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