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或许有读者会问,什么是“细胞自噬”? 我们知道,动物细胞是一个三层结构:最外面是细胞膜,中间是细胞质,细胞核被包裹在最里面。大部分功能性细胞器和生物分子都悬浮在细胞质中,很多细胞活动也都在细胞质中进行。而自噬作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即“自己吃自己”。细胞也会饿,一旦饿了没东西吃怎么办?挑自己身上不太重要的东西填饱肚子。那么,它是怎么吃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给大家讲一个“惊悚故事”。细胞就好像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许多人,他们各司其职,一起维持村庄的运转,这些人就好比细胞里的细胞器。可是,总有些职位形同虚设,总有些人无足轻重。比如其中一个书生,什么也不会干,还常常把事情搞砸。有一天,书生遇到一个美丽的妖怪,并随她回了家,然后他就被美丽妖怪的外婆吃了。这个外婆相当于细胞里专门“吃东西”的溶酶体,而送东西给外婆吃的美丽妖怪,就相当于细胞里的自噬体。
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首次观察到细胞能够将自身内容物裹入膜结构中来破坏它们,形成的囊泡结构(自噬体)被运输到再循环小泡结构(溶酶体)中进行降解,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自噬。后来,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鉴别出编码自噬作用的关键基因,进一步阐明了酵母中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且发现人类的体细胞中也有类似机制,而且更为复杂。
那么发现细胞自噬有什么用呢?
以前人们觉得,细胞实在没啥吃的才会从自己身上找吃的,但后来发现,无论有没有吃的,细胞都会“吃自己”。生理生化反应多且复杂,经常产生大量残渣,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此时自噬作用可以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
有研究表明,不论自噬过程启动过慢还是过快,或者出现功能障碍,后果都不堪设想。即使自噬系统的运转一切正常,仍可能对人体不利。比如,当癌症病人接受放疗及化疗后,自噬系统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细胞,使癌症无法根治。总之,细胞的生老病死跟自噬有很大的关系:吃多了不消化,吃少了累积垃圾多,都要出问题的。
了解如何控制细胞自噬作用,对于人类治疗疾病甚至延缓衰老都有重大意义。实际上,目前对自噬的研究还局限于酵母或者哺乳动物细胞器里,对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自噬是如何被调控的,特别是人体中的机制,我们所知甚少。自噬和疾病的关系,学界只是触及一些皮毛,距离转化到临床药物就更遥远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