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开这块石头,才知“赌石”的乐趣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4-12

听说过一夜暴富,也听说过一夜倾家荡产,能有如此魔力的不得不提“赌”这个字眼。在玉石圈,赌石是一种流行的独特的原石交易方式,它以其赌博色彩浓刺激性强风险大而吸引八方玉商参与下注,可谓久盛不衰,若非有极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大多数赌石只能是凭着自以为是的一股运气。

前不久,收购当地玉农一块原石之后,择一“良辰吉日”磨刀霍霍,将这六斤二两的石头咔咔分解。想必很多人觉得此时此刻应该出现激荡人心的BGM来提神,其实不然,没那么多戏。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与勇气,随着玉肉被深入的切开,吊着的一口“勇气”慢慢松了下来:每刀切开都可见肉,玉肉呈深绿色、且无结构,外表是风化的硬僵皮,如石头一样的外皮,颜色老成厚重,极为沧桑,外表呈红色,中间为黄色,皮色自身就十分出彩,做俏色巧雕或仿古件都适合不过。这一刀一刀,有种刀刀切在肉上的感觉,算是赌赢了。

硬僵皮的河磨玉料,皮色一般为黄、深黄或深褐色,呈现出油亮、平整光滑的石皮特征,适合做俏色巧雕。硬僵皮的透光度一般,大多数情况下打光并不能轻易看到里面的玉质,但是硬僵皮平凡的外表下却藏有有细腻的玉质,玉不可貌相,虽表里不一,却暗藏惊喜。

据清代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记载:“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两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获,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 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这是现今中缅和缅泰边境“赌石”交易的历史渊源。赌石,关键在于要懂石。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说:“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随水流,仍错离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玉石开采从古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在辨玉、识玉中,虽无捷径可走,却有形迹可循,譬如“察言观色”、“望闻问切”,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经验便是赌石获胜的不二法宝,除去侥幸的1%的天赋与难得可贵的1%的勇气,剩余赌石的赢率98%是押注在经验之上。

与玉石相伴多年,玩石在带来可观的物质财富之外,更多的是收获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欢愉,在每一次赌石见分晓的时刻,“玩石”的痛快方能获得最嗨的释放与体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