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的教学又结束了,周而复始的进行似乎是对以前的重复。从功和功率的教学开始,通过定义功和功率及计算、正功与负功的判断、从一般的功和能量的变化关系到特殊的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和弹性势能变化、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再到机械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如果系统内仅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这个系统机械能总量是不变的。 在教学中,不厌其烦的教学生如何处理变力做功,什么情况下用动能定理,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要选好零势能面等,似乎所有这些就是本章教学的日常。学生会处理习题了就算教学大功告成,难道这就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追求的吗?会做题能怎样?不会做题又能怎样?固然会解题学生在考试中就能多得几分。在如今社会大环境下谁也脱不了分数这个“俗”。就像课改之初某领导说的那样,“不改不行,改完了分低肯定不行”。 也许我的想法有些“格路”,学完机械能守恒学生会解答几个习题这是最底层次的要求。之所以不停的琢磨教材为何这样设置是因为我对这样的解释不满意,我认为教材设置这部分内容的原因不在于此,我认为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是人们换个思路来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在这部分内容之前,人们研究自然界的运动是从牛顿定律入手的,也就是说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研究就能够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规律,或者说通过对物体受力的控制就能够控制物体的运动。人们最高兴的事儿莫过于让事物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运动着,这或许才是人们不断追求认识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原初动力。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研究物体的运动是绕过受力分析另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因为只要系统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要关注被研究物体的初末状态即可,而不用关注每时每刻被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是认识上的提高。简单点说,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研究运动规律的一种“工具”,机械能守恒也是“工具”的一种,且这种工具运用起来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更为宽泛,更加好用而已。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会用机械能守恒这一工具,更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的新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研究世界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也许就是物理课难学的原因之一,因为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总在变化着。要让学生知道机械能这个知识,也要让学生具有用机械能守恒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学生接受用能量守恒的观点研究问题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