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李皓 那些虚幻的事物,譬如雪 诗人简介 大连李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理事,《海燕》主编。 “静铃音”点评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一花,一叶,能让诗人有多少感触,是与诗人的阅历和生活感悟及他当下的境遇密切相关的。在《再大的雪夜不过是虚张声势》这首诗里,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探求和思索:诗如何实现在对外在事物的观照的同时,实现对主体之情绪和感觉的表达。一方面,没有外在事物或者说意象,情绪的触发和感觉的外射似乎失去了凭借,另一方面,如果囿于具体某个外物的窠臼,情绪和感觉的发散势必也会有局限性。 诗,对事物的观照不是照相式的描写,而且意象的内涵应该是发展的,甚至可以脱离固有内涵。我看到在对这首诗的评论中,有论者认为李皓对雪这个意象的发挥,与寻常认知不同,而持反对意见,认为李皓的这首诗损害了雪在他心中的美好印象。 然而我觉得在这首诗里,雪依然是美好的。诗人写到:“不相信/雪,其实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在尘世,没有一枚雪花是清白的”。而且,在第一节里,我看到了雪这个意象的传统而经典的内蕴:那就是雪与春天的联系。“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春是雪的向往。“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雪是春的祥瑞。还有,我们一定要坐实雪这个意象吗?多少事物是“无法坐实”的啊!就像雪在春天一定会消融一样,虽然春天和雪之间有那么温存的联系。 雪,在李皓的这首诗里,是不是实写呢?我认为不是,它是作为譬喻提上文本的:“那些虚幻的事物,譬如雪”。雪,在这里是个喻体。第一节的第四行“言不由衷或词不达意”,以及第五行的“了无痕迹”为什么让我联系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呢?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庄子的话。不必执于外物吧!整首诗,如果我们体悟到了诗人的“感受”、“感觉”、“感情”、“情绪”,那才是正题。 诗言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诗人被某种外界事物唤醒情绪或者借某种外界事物烘托渲染情绪。文学作品都会表现作者的情绪,但是常常在诗歌中,这种情绪表现地更集中,更剧烈。从头到尾将李皓的这首诗读一遍,情绪在一节一节升高。 经编委会评选,“静铃音”的评论最终入选,他将获得300元点评稿费。同时感谢“李大为”、“李黑”的参与,在此展出其优秀点评,以资鼓励,期待其他读者参与下一期评诗。 中国诗歌网每周四推出“诗友点评·每日好诗”,并提前一周公布下一期点评的诗歌。参与的途径有两个:登录www.zgshige.com找到相应诗歌页面,在下方留言;或者在本公众号征集读者评论的推送文章下方留言。编辑将综合网页和微信的读者点评,从中选取最佳评论。 “ 李大为 ”的点评 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诗歌开宗明义,“那些虚幻的事物,譬如雪,在坦坦荡荡的春天面前,终究无法坐实”。在诗人李皓的笔下,雪,不再洁白明亮,不再晶莹剔透,不再飘飘洒洒漫天飞舞,这彻底颠覆了世人对雪的美好愿景。雪,作为一种表象,被赋予了某种象征。表象的美,是不长久的,虚幻的,大多转瞬即逝。诗人似乎忽略了雪花的美,忘却了雪花的好,一下子拿捏住雪的七寸:“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诗人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是对诗歌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大胆探索和创造,尤为难能可贵! 虚实相间,相得益彰。诗人把对雪的具体描绘与抽象述说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无者为虚,有据为实。“雪,其实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在尘世,没有一枚雪是清白的”。当春天来临,东风吹来,“那些貌似明亮的东西其实是一个污点”,由此表明了诗人的态度。诗人是清醒的,是理智的,是爱憎分明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对雪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朴实无华。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符号,其寓意和哲理自然而然地包涵渗透在字里行间,启迪人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意象、哲理与诗境的完美融合,是该诗最大的艺术特色,这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李黑”的点评 食指有诗《相信未来》,李皓的这诗能与之媲美。其立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相信有幸运的未来,另一个相信有圣洁的未来。前者以“我”为轴,直抒胸臆,以情理取胜。后者以“雪”为轴,托物当靶,以意像出彩。细细咀嚼,李皓的诗余味犹浓。“雪”之意象,给人印象实而深远,产生天然共鸣。“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在尘世,没有一枚雪花是清白的”,这些发人深思的寓理之句是从金藤玉叶之间冒出来的,瓜熟蒂落,因果相生,信手拈来便可一鉴,譬如,从“不是所有喜欢雪的人,笑声/都那么卑微,被粉饰的刀柄/呈现出太平的利刃”,过渡到不喜欢像雪一样藏垢纳污的人或事物。面对想坐实春天的“雪”,喜欢也罢,痛恨也罢,你都要以刮骨断腕的勇气,让它“抽身而去”。诗之收笔,收得俏皮,不落窠臼,与雪“决裂,是你我这个冬天再好不过的游戏”。 |
|
来自: 昵称52776266 >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