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何谓良知
2019-04-12 | 阅:  转:  |  分享 
  
浅谈何谓良知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近日拜读《王阳明全集》对人的良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

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认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善恶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就是良知。多年的百死千难的经历最终让王阳明悟出了圣人的根本,他强调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且是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以说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也是我们为人的根本。

良知有三种表现。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不妨我们现在就停下手中忙碌的事,想想什么更重要。细细回忆过去,想想自己做过的,有没有违背人的本性,人的良知?希望能有更多一样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有限,大路无限。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生如潮水,时涨时落,声名本是虚幻,富有难得百年。只需那份沉重的良知,那与天道同在的良知,是一道不行逾越的底线,它托住了咱们,使咱们免于完全的沉沦。对良知的据守,也就是对生命实质的据守。守住了良知,就守住了生命的神性。当千金散尽,富有如烟,百年景梦之时,咱们所能拥有的,所能依持的,也就只剩下了那一份沉重的良知。

良知作为人存在的根本,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人心灵当中的天地万物的纲。放在现实生活中来说,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过这个付诸实践的过程总是会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扰,人的五官四肢是无时无刻不在同外物打交道的,假如被这些外物所引诱,只管满足和追逐欲望,那么本质就会被掩盖,人的生活就偏离了良知这个根本,人也不能称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要将良知在生活当中表达出来,回归到良知本身,返回本心。没有了私心杂念,自然就能够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生活会变得美好,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华彩。







献花(0)
+1
(本文系凹子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