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019-04-12 | 阅:  转:  |  分享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王阳明认为“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王阳明带兵打仗,所到之处,都会站在当地百姓的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王阳明在作任何决定的时候,都会从良知出发。他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人民困苦,也就相当于自己身受困苦。他不仅在当地采取措施帮助人民逃离苦海,还上书朝廷帮助解决困难。其实,再平凡再普通的人只要有一颗爱心,一样能做出让所有人感动的善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所谓善恶都是人心造成的区别。而他自己也无时无刻怀一颗善心,做了许多善事。他从小就试马居庸关立志扫平鞑靼,报效祖国,解救天下饱受战争之苦的老百姓。在人生逆境时,在蛮荒之地他开设学堂办学,教苗族人学文化、明道理。

王阳明提倡的良知、仁爱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看天下万物没有内外远近之分,都要施予仁爱之心。想要做圣贤的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常人之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常人是因为蒙受私欲,才不及圣人之心明净。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他向修行相当高的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一定是用地位和财富来界定,而应该是看他是否能坚持良善的真心,不受动摇,至情无悔。大爱无私,至善无痕。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做到至善至美,这也是人生之一大境界。做人处世,时时刻刻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颗爱心惠及他人,不仅可以温暖他人,也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我们。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岐山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牧官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然而穆公最终免除了三百个农人死刑。几年后,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人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靠近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撒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秦穆公的善举最终获得了好的回报。因果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念之善救人教己,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爱人者人爱之

王阳明一生立志做圣贤,他说,圣人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世间播种欢乐。他认为,生命因有了爱,而更加富有。善良是我们的灵魂所固有的一种感情,行善是一种美德。善行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与其在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乐---彼此的快乐。

王阳明说,人能够将天地万物看为一体,并不是他们特意这样去想,而是他们本有的善性和仁心。他们爱他人、爱生灵万物,把他人和万物视如自己身体的-部分,都是这种仁心善性的表现。

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是给予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不如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宽心地、毫不吝啬地给予,那么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曾经的吝啬和高傲而愧疚、难堪。

献花(0)
+1
(本文系凹子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