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行无愧的生哀死荣

 轻风无意 2019-04-12
言行无愧的生哀死荣--清康熙朝名臣陆陇其研究
姜婧姝

摘 要 
陆陇其,明崇祯三年十月生,初名龙其,后改为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 十四年三月,补江南嘉定知县。任职仅一年有余,便因上司嫌恶被降调落职。康熙二十 二年,补直隶灵寿知县。任内他以德化民,事无巨细,勤奋施治,使地方风气与经济为 之一变。康熙二十九年,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卒。 陆陇其为官勤政清廉,为嘉定县令时锄豪强,抑胥吏,移风易俗,兴利除弊,“查 保甲、行乡约", 杜绝克扣赈饥银两。他主张革除火耗,办公费用等全部自筹,民间 称道。他多次上书反对捐纳,言辞激切,却因遭参劾而被罢官。 陆陇其恪守儒家的民本精神,坚行以民为贵。他认为百病源起于民困,他为民请命 请求缓征减税,立挂比法,甘限法和催农票等方法,他反对催科,代之以劝谕的征税方 式。他主张秋征,反对春征,此减轻百姓负担。而对于不能按时交税的特困户,则以自 己的薪俸代为缴纳。出于对地方恢复和发展生产考虑的实际需要,陆陇其提出了劝垦与 兴修水利的主张,他主张延缓开垦荒地的起科年限或降低新垦地的赋税数额,主张对水 利设施要进行全部的设计、定策和具体的施行策划。这些政策都成为清朝经济迅速恢复 和走向繁荣的最重要政策。 陆陇其主张实仓谷存留,实审丁之政。他认为施政应惜民力,主张据实申报人丁的 数目,并且适当减税。他认为若人丁编审的“溢额"问题不予解决则民之涂炭将与日俱 增。他鼓舞激励人才,并提出了疏通选政的政策和清理入仕途径,严格考察官员和辟召 的方法,这都有利于缓解人才的积压,有利于官僚的清正廉洁,既培养了人才,稳定了 政治,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陆陇其笃守程朱,以朱学为宗,斥王守仁甚峻,被尊为清代理学第一。他专于学术, 尊朱辟王,居敬穷理,崇实黜虚,讲求实学,努力将理学的玄思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秩序 的重建,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他生前尽心竭力地忠于职守,虽屡受辱挫却依然矢志不移,忠诚不二。他躬行实际, 以民文本,减免赋税,勤政廉洁,敦行教化,打击豪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生可 以说是言行无愧、生哀死荣令人景仰和感慨的一生。 关键词:清朝;陆陇其;清官;理学

目 录

引 言
一、家世与生平
二、勤政清廉
一 勤政
二 洁身自好
三 力除火耗
四 反对捐纳
三、经世济民
一 请缓征减税
二 劝垦水利
三 实仓谷存留
四 实审丁之政
四、议改选政
一 鼓舞激励人才
二 仕途清理与用人
五、理学思想
一 尊朱辟王
二 崇实黜虚
三 辨理气太极
四 人性与性理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 射

引言
 
陆陇其是清代康熙时期清廉官员的典范,也是明清之际尊朱崇理的代表人物。康熙 皇帝认为他:“学问优良,操守甚善。”①在他去世后,非常感叹: “本朝如此人不可 多得矣!"五准其入祀直隶、江南名宦祠,浙江乡贤祠。雍正帝即位后,准备为文庙增 加从祀“贤儒",命九卿商议之,随议:“陇其自幼以斯道为己任,精研程朱之学,两 任邑令。务以德化民。平生孝友端方,言笑不苟。其所著述,实能发前人所未发,弗诡 于正,允称纯儒。宜配享俎豆。"@雍正帝允准其配享文庙。乾隆帝登位后,予其追谥 “清献”。幽乾隆曾称扬他“研精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 是“蔚然一代之纯儒”。他受明末清初“崇实黜虚”的实学影响,遵朱崇实,努力将理 学的玄思转为对社会、人生现实的关注、追求、改造等的人伦实践。他不仅有对朱子理 学深入而深刻的理解,也在自己的人生与努力中刻意实行。于道德人伦,奉行“正心诚 意修身齐家”;于仕途,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达成“治国平天下“之理想。躬行实 际,以民文为本,减免赋税,勤政廉洁,敦行教化,打击豪强,为清朝初年由乱达治取 得了显著的成绩,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清朝康熙时期名闻朝野的重要人物。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陆陇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是,其基本的身世和事迹还是 清楚的。不过所有这些,对照清朝国史馆等为其所做的传文,却没有太大突破。这是一 个相当的遗憾。认真清理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陆陇其为政的论文一篇,为李强著《清正廉洁以民为本――清代名臣陆陇其 政绩述评》@,主要介绍陆陇其在任嘉定、灵寿两邑县令时,他从“民为邦本”的传统 儒家思想出发,锐意求治,积极为百姓减免赋税、打击豪强、移风易俗,将其做为清代 为官者的典范是文章出发点。 关于陆陇其理学思想的论文四篇。 1 余龙生、李承红,《清初理学家陆陇其法 律思想探析》卿,主要探讨了清初理学家陆陇其在总结和反思明亡教训中,对如何避免重 蹈明亡覆辙,从治政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法律主张。提出了理学治政的法制观、因事制 法的立法观和息争无讼的司法观,体现了其作为清初理学家对规范社会秩序,特别是规 范统治阶级统治行为的强烈愿望,为清初政权的巩固、传统社会礼法伦常的恢复做出了 ∞《清史列传》第8卷,《陆陇其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罾 清 徐世昌,《清儒学案》第10卷,《三鱼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6页。 @《清史列传》第8卷,《陆陇其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鲫 清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第4编,理学,陆陇其,第1543页。 回李强,《清正廉洁以民为本――清代名臣陆陇其政绩述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3月第29卷。 @余龙生、李承红,《清初理学家陆陇其法律思想探析》,《沧桑》2007年第4期。 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定的贡献。 2 唐明贵,《陆陇其、陆世仪朱子学思想比较初探》④,通过《松阳讲 义》中陆陇其对《论语》章句的释读,揭示了他“尊朱黜王’’、“崇实黜虚”的思想。 3 白莉民,《陆陇其论家庭》@,通过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陆陇其的《治家格言》,其 中许多关于家庭模式、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教育子女的理论很好的阐述了作者有关社会 学中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就有不少关于社会、家庭、人性的论述,且富有哲理而耐 人寻味的看法。 4 晋圣斌,《陆陇其理学思想述评》锄,主要阐述了陆陇其尊朱黜王、 求实务实的理学观点。 从上述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至今学界对清朝前期名臣陆陇其并无全面、系统的研 究。主要还是关注其学术与思想,偏重其作为理学家的身份来研究的。开题立意多用来 佐证或者阐述程朱理学在清代的发展或是关注其清官本色做文章,对这位著名人物的这 种过于脸谱化的研究,基本上还是清朝留下的传记资料中的基本思路和状态这位清代名 臣,不仅使研究显得支离破碎,以致使许多相关问题仍然显得肤浅而漫漶不清,甚至关 涉到这位人物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康熙皇帝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主 要趋向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例如,对于陆陇其为官中注重实践、反对空 谈、注重经世、反对虚妄等相关问题仍未能深入探究。加强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 于全面准确地评价陆陇其本人,更对于深入理解康熙前期的政治与社会、思想与学术的 形势与倾向有重要价值。本文意在侧重于对陆陇其为官及理学展开全方面的论述,使人 们更全面的了解陆陇其的为官和理学思想,使我们对史学著作中掺杂的主客观因素得到 一定的反思。 Q唐明贵,《陆陇其、陆世仪朱子学思想比较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白莉民,《陆陇其论家庭》,《社会》,1986年第3期。 @晋圣斌,《陆陇其理学思想述评》,《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家世与生平 陆陇其,明崇祯三年十月生,卒于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名龙其,后改为陇其,字 稼书,浙江平湖人。史书记载他为唐代著名宰相陆贽之后裔,“世以文献 引者注―― 指陇其 为吴越间望族”。Ⅲ因居浙江当湖,而明代当湖又析出平湖县,也就是嘉兴府, 而陆陇其的所居之地归于平湖,因此,学者称之为“平湖先生"亦或“当湖先生"。 陆陇其生当明末,历经社会动荡与战乱,在艰苦流离中,虽朝不保夕仍得在其父亲 的教导下,读书不辍,为一生奠定了良好的经史基础,当然也历练出正直端方的品行素 质。清朝建立,他年未及弱冠,却亦有亡国隐痛,曾有“隐居友教之意志”②,奈为生 活所迫,先后坐馆为人家教。顺治十三年,应试补本邑弟子员,随应岁试,为补廪膳生。 康熙九年予会试,中二甲为进士,时已47岁。 康熙十四年三月,陇其赴部谒选,寻授江南嘉定知县。尽管时局破败,仍努力从事, 企图对地方有所整顿并从此“渐臻上理”。然任职仅一年有余,便因上司嫌恶而降调落 职。尽管有百姓的恳留,有朝官为其申辩,仍只得还乡。康熙十七年,被荐举博学鸿儒, 因为父亲守孝而未能成行。次年,有左都御史魏象枢竭力推荐,准以知县候补。康熙二 十二年,有旨准其补直隶灵寿知县。在此番任上,他勇于任事,以德化民,事无巨细, 勤奋施治。使地方风气与经济为之一变。康熙二十九年,“吏部以科道需人,奉命九卿 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九卿以陇其与清苑知县邵嗣尧、三河知县彭鹏并举,得旨行 取,授陆陇其四川道监察御史。"@ 作为风宪官员,陆陇其既敦品行又有学问,既有为政经验又了解政情民风,本因该 是既是用其所长,而朝廷又确得有力之人。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不是理论上可以预料 的。正当他倍受信任且屡有献替之时,康熙三十年正月,因朝廷兵征葛尔丹,以财政紧 张故,准备再开捐纳并保举,陆陇其感到用人为国家重典,于是,坚定力争其不可。吏 部向皇帝建议,将其夺官发遣。康熙帝以其为言官,免其处分。同年七月,因为其反对 官员收受“门包”陋习,于众官发生矛盾,不久,都察院以“不称职"准备其“对品调 用"。他深感官场恶习积重难返,索性告假归乡,不料,居家仅年余即病卒。 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原江南学政任满,需人替换,康熙帝想起陆陇其。他上谕大学 士等:“学政关系人才,甚属紧要。朕观原任御史陆陇其学问优长,操守甚善,若以补 授,必能秉公考校,破除积弊,有裨士习。”五大学士王熙告之康熙帝陇其以故去的消 息,康熙帝嗟叹不已。 ①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附录,《御史陆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售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页。 @《清史列传》第8卷,《陆陇其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第4卷,《陆陇其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页。 3 一 ● - �9�9 :. . 一 一-‘ ’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陆陇其作为清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其为学尊朱子为正学,研辨不遗余力。二生 十年为官,三十年从教。集“醇儒、循吏、直臣”等声誉于一身,一生清廉,以理学著 喜事健讼。又夙有饶裕名,旅客图润囊橐者,往来如织,胥役土豪,倚为奸利,不可方 物,号称难治。"五这里的赋役基本为征收折色,但是“积逋动以万计,令率坐是落职。" @经过一番了解,他对症下药,采取“锄豪强,抑胥吏,禁侈靡,变风俗。”的办法, 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数月之内,舆颂翕然。’’④很快,其勤政清廉之名声便广为传 闻。魏象枢为作诗中有:“我闻陆嘉定,平生甘清贫。下车甫一载,惠政独循循。欢声 动万户,异绩倾朝绅。江南财赋地,知尔劳心神。军兴正旁午,输将弥艰辛。前令留余 蠹,于今见阳春。"@后不久,竟然因为敬奉上官不到位和因廉洁而遭忌等原因,先降 级调任,后以所谓“讳盗”革职。消息传出,“邑民益大震,耆老士民,悉诣督抚为辨, 卒莫省,里民扶老携幼,填塞街市,为先生呼冤。"甚至“罢市,日相率号巡抚门。" @及其行,“架析结彩燃烛,额手以送。远乡之民,各刻木为位,旌幢鼓吹迎归以祠者, 日数辈,凡两月乃己。四方人士竞为诗文以传之。"④时隔七年之后,康熙二十二年, 陆陇其再为直隶灵寿令,在这个“土脊民贫”却“役繁而俗薄”之地,陆陇其不避艰辛, 再施劳顿。据《练川遗爱》记载,陆陇其为官期间“四鼓而起,签书待旦辰出,理事或 至日旰不食,或至夜深而息。规化明发,诸事无留滞,义未安,终夜不寐。’’当时邻县 苍严山有处香火很旺的天女修道所,陆陇其下令禁香,烧毁神像。他守约持俭,以德化 民“查保甲、行乡约’’,康熙二十三年,陆陇其在朝廷的官吏考绩中被举荐为清廉官。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陆陇其奉命赈饥灵邑,朝廷发银三千两用以赈济,陆陇其深知历年 其中的弊端,因此他每日亲自“裹粮驰驱,深山雾谷,靡所不到,审其众寡而酌给焉。 务使人人得沾实惠,吏胥不敢有所假冒,阅四十五日而毕。"@某刺史提出只发两千两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7页。 罾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0页。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 掣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 四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42页。 睁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42页。 ④《碑传集》第16卷,《四川道监察御史陆先生陇其行状》,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46页。 鲫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年谱》,康熙二十九年二月。 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余都以“勘荒费”奉给上司,陆陇其怒道:“此银乃加惠穷黎者,有司扣作虚员,是 上负朝廷,下欺百姓也。’’∞于是如数照发。直到清末,嘉定人民还传颂他的治绩,足 以说明陆陇其在此方面实为值得世人称赞的典范。 二 洁身自好 孔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圆周敦颐有云“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 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皆说明了一种崇义非利和舍欲求理的生活目 标及状态。陆陇其以“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惧无涯之苦"时刻鞭策自己,他重清廉, 认为“兴廉使天下皆廉吏,则自能抚字以厚民生,而钱粮可以无缺敷。教以善民俗而盗 案可以永清,故兴奖廉吏即所以为钱粮盗案计,法诚善也!"@初到任嘉定,“不用地 方夫役,衙门自行修葺,薪蔬皆现银买办,不累行户。”@为官时,“食米均载自平湖, 署中隙地种菜,夫人躬治织纫,官舍闻机杼之声。”@与俗语的中“三年清知府,十万 雪花银"形成鲜明对比。平时待客也只能“粗砺共食’’。⑦浙江巡抚慕天颜寿辰,属吏 都进献珍物,还空气不盛。而陆陇其前去祝寿,从袖中取出布一匹鞋两双,说“此非取 诸民者,为公寿。"@慕天颜“笑而却之"。@不久,慕天颜就以陆陇其所管辖的嘉定县 “政务甚烦,赋多逋尔,才干实非肆应”为由,请求执行“州县繁简更调之法”。⑩上 部议说,“繁简更调非例,既无肆应之才,应照才力不及例降三级调用。’’¨“廉吏往 往不获於上,岂长官皆不肖,抑其强项固有所不可堪欤?陇其之廉,天颜知之而不能容。" 12魏果敏公象枢上疏力争。其略日:“陆陇其清操饮冰,爱民如子,贤声播于都下。臣 心窃重之,谓异日可步于成龙之后尘者此人也。今被议革职,例之所在,臣不敢问。但 有此清介之官,正当为群僚作榜样,为百姓作慈母。今之有司守与德为难耳,既知其守 与德矣,何不留以长养百姓。"13 陆陇其为嘉定县令时崇尚实政,爱民如子,兴利除弊,当时有人曾作诗称赞他“有 官贫过无官时,去任荣于到任时。"14在其任灵寿县令时,清廉如故,可称其“一介不 取”。其拒绝所谓“勘荒费”事,已被传为美谈。在任七年,离任时,“民遮道号泣, 如去嘉定时。" ④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附录:《御史陆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萧民元,《论语�9�9述而》第16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 北宋 周敦颐,《通书》,巴蜀书社1992年版。 鲫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口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版。 锄《清朝野史大观》第5卷,《陆清献馈巡抚寿仪》,中华书局1926年版。 @《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9页 凹《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9页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附录,《御史陆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2 清 赵尔巽,《清史稿》第278卷,中华书局1976年版。 13 清 余金,《熙朝新语》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4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6 ● 一 一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康熙三十年,由于上疏捐纳被发配奉天,后康熙帝谕日:“陆陇其官未久,不查事 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山于是得免,七月,命其巡视北城。按旧历新宫到任时, 各坊长、官员例送“公费”、“门包",陆陇其下令革除此类弊习,因此“与众龃龉,” 固不久都察院以不称职为由,提出“对品调用"@,他深感官场恶习积重,于是告假归里。 由此可见,陆陇其洁身自好,实为典范。 三 力除火耗 火耗,是农民纳银时的一种加派。名义上是农民交上来的散银碎银需溶铸成银锭, 才能上解送至库储存,此外,解送中的耗费,需“稍取盈以补折耗”。康熙时期的官员 俸禄很低,在外的七品文官每个月仅有银12两和薪米22.5石,许多地方的行政开支 费用都没有正式的列入国家财政项目,比如纸张、心红、修宅等。因此地方官吏们常征 收火耗,以此方式弥补缺额,这相当于地方官吏的一种额外的盘剥。对于这种做法,康 熙帝早就“知之甚悉",但他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这就给地方官吏们以 权谋私提供了机会。他们往往借机多征火耗,有的甚至达到了四、五分之多,康熙帝也 曾说: “如果州县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是好官”妙陆陇其在嘉定为官一年余, 在灵寿为官七年,在任期间,公开宣布杜绝征收火耗。虽然当时一些官员对其此举在疑 似之间,但是,陆陇其所有办公费用等全部自筹,民间称道。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清廉 已经成为他官难以望其项背的高行大德。 四 反对捐纳 捐纳即捐粟纳官制度,在清代又称其为“捐纳事例”,简称“捐例”,分为“现 行事例”和“暂行事例”两类,“现行事例"主要为捐虚衔和捐封典,捐出身等。而 “暂行事例”则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或是为了解决应急的事件,如拯荒、河工、军需等, 事竣而止。“暂行事例’’始于康熙年间,始由用兵三藩,康熙朝十八年九月,提督孙思 克奏疏到:“向有捐纳一事,稍裨用兵",⑨康熙行捐纳买官以来,上奏其弊处的,有 陆陇其,徐文元,陈廷敬,蒋伊等人, “然词严义正,莫过陇其。’’@ 康熙三十年正月,清军征讨噶尔丹,当时政府公开向捐款人授以官位以筹集军费。 陆陇其上疏停止捐纳保举,但辅臣以“所用折子不合,不便启奏。’’⑦为由推辞了。“力 请,卒不得达。"唧六月,又上疏“请停保举永闭先用”@言辞慷慨沉痛: “夫捐纳之 ∞ 清 陆陇其, 《三鱼堂文集》, 《年谱》三十年辛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1页。 @《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1页。 @《清圣祖实录》第256卷,中华书局影印1981年版。 @《清圣祖实录》第84卷,中华书局影印1981年版,第1128页。 四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第133页。 第133页。 多誊参 许许许 大大大 龄龄龄 《《《 清清清 代代代 捐捐捐 纳纳纳 制制制 度度度 趴轧轧 厶口厶口厶口 湾湾湾 文文文 海海海 出出出 版版版 社社社 均均均 年年年 版版版 第133页。 ;2孢%7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原非皇上所欲行,不过以一时军需孔亟,不得已而暂开。复以贤愚错杂,有害百姓, 故立保举之法以防弊,为虑深远矣。近复因大同、宣府运送草豆。并保举而亦许捐马, 则与正途无复分别,甚非皇上立法防弊之初意。且保举所重莫重于清廉,故督抚保举必 有清廉字样,方为合例。若保举可以捐纳,则是清廉二字可捐纳而得也。此亦不待辨而 知其不可矣。若夫前此有捐纳先用一例,正途为之壅滞,至今尚未疏通,故皇上灼见其 弊,久经停止,虽前九卿因运送草豆,会议酌开事例,亦未及此。盖诚知其为选途之害, 而不敢轻议也。且捐纳先用之人,大抵皆奔竞躁进之人,故多一先用之人,即多一害民 之人,此又不待辨而知其不可者矣。”∞而捐纳之法,既然不是皇上所想采用的,不过 是因为一时的军需,不得已而暂时实行的办法;既然开了捐例,就不能不担心造作不善 而导致选官的良莠不齐,因而形成对百姓的危害,因此设立了保举的方法作为防范弊病 的保障;可随即却又同意可以“捐’’保举,这不是只要花钱就可以让保举者说被保举者 的好话么。这样怎么能保证捐纳者真的“清廉”的官员人选呢!他几乎就是在说,这种 种的变故就等于自欺欺人。“臣瘸见近日督抚,于捐纳之员,有迟之数年,既不保举又 不参劾者,不知此等官员,果清廉乎?抑或在清浊之间未可骤劾乎?夫既以捐纳出身, 又不能发奋自励,则其志趣卑陋甘于污下可知。使其久据民上,其荼毒小民,不知当何 如。瘸以为不但保举之捐纳亟宜停止,而保举之限期更当酌定。不但目前先用之例,万 不可开,而从前先用之人不得不行稽核。伏乞勒部,查一下切捐之员到任三年而无保举 者,即行开缺,听其休致。庶使吏途可清,选途可疏,而民生可安。”②康熙帝不能决 定,陈菁与九卿并言:“实例已行,次年三月即停止,可不比更张。"@陆陇其再奏说: “此臣请定限期保举一议,亦从吏治民生起见,未有吏治不清而民生可安者,未有仕途 庞杂而吏途可清者,似亦鲑无容议者也。”@词益激切。陈菁与九卿又议说“国家用人, 不必分其门而阻其途,实政惠民,不必格成议而徇迂见。’’认为陆陇其“不计缓急轻重, 浮词粉饰,寸步难行,致捐纳之人,犹豫观望,紧要军需,因此迟误,虚名而偾时事, 莫此为甚,应请革职,发往奉天安插。”@因此,陆陇其以阻误军机之名,被革除御史 发往奉天,同僚劝其挽回圣怒,但其笑说: “奉天亦可读书也。"@ 陆陇其的两次上疏,虽言辞激烈,但却“切中时弊",⑦反而被参劾,究其原因, 即大兵草豆需用属实急切,捐纳不可能立即停止;于成龙等人力持己见,认为要想解决 国家采用,非捐纳不可;以捐纳得官的,朝内朝外都有,陆陇其上疏痛斥,则“都士大 薄”@;陆陇其疏中说督抚保举不当,遭到大臣的忌刻。康熙朝捐纳,记载很少,也有 山 清 陆陇其,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同治七年刊本三鱼堂文集附。 留 清 陆陇其,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同治七年刊本三鱼堂文集附。 @《清史列传》第8卷,《陆陇其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 清 陆宸徵,《稼书先生年谱》, 《陆陇其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 清 陆宸徵,《稼书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④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36页。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36页。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很多隐晦,“惟陇其独倡言之,是真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矣。’’也由此可见,陆陇其为 人之清廉。 陆陇其曾这样评价魏象枢:“当今天下主持正气,俾直道不泯于斯世者,非先生倡 之欤?先生出而后,在朝者知以营私为耻,在野者知以干利为羞,虽未能尽如先生之志, 而礼义廉耻一线不绝者,先生之功也。微先生则世道变幻,更不知当如何矣,自古居高 官大位,文章事业彪炳宇宙者,何代无之而--,b光明洞达,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反之 幽独而无惭,考之《诗》《书》而不愧者,盖难其人焉。如先生者,岂非间气所锺 哉!”罾而如今,我们用这段话来评价陆陇其本人又何尝不可。 康熙三十二年冬,江南学政许汝霖任满,圣祖谕日: “原任御史陆陇其学问优长, 操守清漯,可代其任。”大臣上奏陆陇其已故,皇上嗟叹久之日:“本朝如此等人,不 可多得矣!”锄 ①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37页。 @ 清 陆陇其,《陆子全书文集》第11卷,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经世济民 一 请缓征减税 陆陇其虽然出身于名门,又以科举步入仕途,但是对社会底层却有着深深的同情与 理解。人们因其倡导程朱,将其视为“理学家”,然而他却能将自己力主实践的主张直 接切入社会,并在自己为官一方身体力行。朱熹有言:“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 山陆陇其恪守儒家的民本精神,坚行以民为贵,“职书生也,何知天下事?但尝静观今 日之时势,百病之源起于民贫。"②虽然自己出身于一介书生,但是,要想知道民间天 下,就必须将眼睛向下,认真关注,细心观察。也正是在这种用心体察中,他深切地认 识到:关系到清朝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的问题虽然很多,但所有的问题,其中最根 本的就是社会经济的残破和人民的流离贫困。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尽快 让人民有饭吃,能够尽快发展经济,让人民安居乐业。那么,怎么才能起衰振颓,使经 济走上复苏呢?他认为关键在于掌权的亲民官员懂得给百姓减轻负担,不能胡乱向农民 无止境地征发加派。他说:“夫主持民力者,未有不知民力当惜也,特以一事偶如未必 病民,不知今岁加若干,明岁加若干,加者不可复减,复者又议复加,积而记之,民其 能堪之?”@他在为官任上,正是在这个基本的思想主张上展开自己重民务本的措置的。 针对当时清初地方上的实际,他首要的建议就是“缓徵之宜请也。’’鲫。就是当官 者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勇于“为民请命”。要想使农业生产能够 有所发展,首先要让人民能够生存,有劳动的积极性。因此,适当地缓征和减轻赋税负 担就成为首务。“自古税敛必于秋成,稼穑登场,而后上供可办,此一定之理,亦必然 之势也。今则以兵饷之故,正月开徵。民间尚未播种,而追呼敲扑,急跄星火。有余者 尚可勉强支吾,不足者势必转贷完官。富豪之家,乘其急迫,重利盘算,及至秋成,子 金积累,一岁所入,不足以偿债,何暇论仰事俯育。转眼改岁,而新徵又至。所以闾阎 日穷一日,逃亡日多一日,地亩日荒一日也。"@针对当时清朝政府对地方赋税征收的 严急与繁复,陆陇其甚至不得不将千古以来的肤浅道理再对朝廷申辩。尽管他也知道清 朝为平定三藩之乱,已经到了顾此失彼的紧急关头,可这种急如星火、追呼敲扑的赋税 征收,不就是对农民的督催逼命吗?不仅不能让农民有一舒展的机会,甚至想要摆脱债 务负担,想要从事生产的投入,甚至能够继续的生存都成为了问题。他们也许就只有逃 亡和背井离乡。如此下去,不仅田地无人耕种,甚至连以后的恢复时机也会丧失。陆陇 ① 宋 朱熹,《朱文公集�9�9庚子应诏封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_. 其的这些话语,在清朝初年的汉官群体中,是不多见的。因为,他已经等于在直接指责 统治者的做法就是“不顾人民的死活"!他甚至将问题揭示得更加鲜明而直接:“二月 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古人犹以为,今则新丝不待二月而卖,新谷不待五月而粜矣。’’ 叫而且,他竟然敢于在上疏中公然质问:“尧舜在上,何可不念及此也?"@ 其实,尽管他这么说,他也知道,在军事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要想停止这种严苛 的征缴需索是很难能的。所以,在三藩之乱结束后,他将自己苏缓民困的急迫心情, 一次次地陈说,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成为现实。“方兵兴之际。国用浩繁。固 无可如何。今四方甯谧。司农不至告匮。上请缓徵。此其时也。户部若可通融。总计一 岁春夏二季。兵饷若干。上年拨剩之银若干。以上年所剩之银。暂抵本年春夏之饷。俟 秋成催解。以补库额。上无损于国赋。而民力以纾。富豪之家。不得乘机盘剥。逃亡可 复。敲扑可省。一转移之间。而其利无穷。先试之畿辅。次推之天下。兴唐虞三代之治。 此其首务也。"⑨在陆陇其征收赋税的实际操作中,他确实是非常体恤民情的,采取了 多种权宜之策。“征粮立挂比法,书其名以俟比,及数者自归;立甘限法,令以今限所 不足倍输於后。"@此外还有催农票等方法,主张秋征,反对春征。清人龚炜《巢林笔 谈》曾记载“公抚字先于催科,有一刁民负欠,诳公且鬻女。公闻言流涕,戒勿鬻,取 ’俸代完。民出,众怒其诈,竞殴之几毙。自是民间输纳恐后。"@说他反对催科,而是 采用劝谕的征税方式。“钱粮者,朝廷之国课非县官之私蓄,而民能急公,身家快乐, 县官亦得安逸,有工夫做好事,以加于百姓。与尔非怨非仇,何苦日行仗责,况一仗责 必与皂隶仗钱,若雇人代比又当与雇钱,二者皆虚费而有见粮受责之名,何不省此凑正 数,则尔我俱安。”@对于不能按时交税的特困户,则用自己的薪俸代为缴纳。“民不 输赋,大率以贫也。”。陆陇其认为税赋若不能够让百姓“新丝不待二月而卖,新谷不 待五月而粜。”@乃为“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也是有弊而无利的。“夫主持民 力者,未有不知民力当惜也,特以一事偶如未必病民。不知今岁加若干,明岁加若干, 加者不可复减,复者又议复加,积而记之,民其能堪之。"@ 审视康熙时期全国赋税征收的实际情况,应该承认,在三藩之乱后,确实很快就出 现的逐渐减赋的实政。比如,就在康熙二十九年,陆陇其已经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仍 然密切关注着自己曾经为官的直隶周边自然条件较差州县人民的生计。当年十月,上疏 有言: “畿辅沿山州县,土脊民贫,荒多熟少,自昔而然,数年以来,皇上加意抚绥, 禁止私派,不惜蠲赈,鸠鹄之民,得苟延残喘。然以言乎家给人足,则未也。上年荒早, ∞ 清 陆陇其, 《三鱼堂外集》第l卷,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②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刨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 清 龚炜,《巢林笔谈》第l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o 清 钱仪吉,《碑传集�9�9陆陇其行状》,中华书局199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ll 一 二 一 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间有未被灾之处,不过差胜于被灾者。初奉谕概予蠲免二十八年全租及二十九年半租: 后因部议分别被灾轻重,抚臣奏灾轻田亩,秋后带征。今虽秋后稍稔,所入无几,私债 之迫索者,衣服之典当者,已去其大半,仰视俯育,仍忧不足,又可责其兼完新旧之粮 乎?若非皇上曲加垂恤,恐有司惟考成是急,不顾民力难胜也。"∞疏下部议,寻敕部 遵前旨尽行蠲免。虽然说这确实是因为战乱的结束和社会的稳定而出现的减赋的条件, 也是众多如陆陇其一样的官员为民请命的呼声有以成之。而这样的“轻徭薄赋”情况的 出现,不仅是清朝终于将政权巩固下来的重要条件,也成为满族统治者终于能被汉人社 会所接纳的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更是不久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历时最长、国力最强盛 的“盛世”的基本条件。而,康熙皇帝能够接受“理学”的核心观念,能够以一个马上 皇帝而接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陆陇其等的阐发与践行关系密切。 二 劝垦水利 出于对地方恢复和发展生产考虑的实际需要,陆陇其提出自己的重要主张:大力实 施对民众的土地“劝垦’’和“兴修水利"。所谓“垦荒之宜劝’’②本来就是当时举国上 下即时当举的首要重务。尽管康熙帝对此也是诏书屡下,然收效却远不于期望相协。即 使是在京城附近地区,荒田累计达千百顷之多。朝廷屡屡颁下劝垦诏书,报名开垦者却 寥寥无几。陆陇其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并非民众不愿垦荒,而是北方自然条件使人们有 所顾虑:土地贫瘠,且常有荒年。其中沙土过半,有雨水方可耕种,稍旱则难望有所收 成。离水近的地方,大水过后才像田地,遇大雨即成汪洋,同样难有收获。然而,垦荒 一经上报,转眼间六年后即开始征收阳税,而所垦之田或成枯F只或为汪洋,都是难所预 料,但所征田税一经上报即无法更改。虽垦荒无收获,纳税却不能减少,开始需要各种 方法赔付,后来只有逃亡。所以民众畏惧垦荒,任其荒芜而不愿开垦耕种。并且报垦时, 还需要册籍、驳查等各种费用,加上耕牛和种子及人力的投资,垦荒反而成为累赘。非 中等之上人家,是不敢垦荒的。值此之由,报垦者寥寥也就不足为怪。于是,他上疏皇 帝,力陈主张:“微臣以为,此等荒地,与其份地不同,与其稽查过严,使民众不敢开 垦,不如视不同情况,或给之以新荒地,或蠲免荒粮,而不是像额内陆一样如数缴纳田 税。如此以来,民众垦荒没有赔累之苦,没有驳查之烦,民众自会踊跃开垦荒田。此外, 或者也可以宽至十年后开始征税,使垦荒民众得到他们投入的各种费用后,再责令他们 上供。这样做一样可以起到劝耕荒地的作用。”三其意见得到康熙帝的重视,不仅对推 动畿辅地区的开垦起到重要作用,在其他条件类似的地方,清朝政府也开始或延缓开垦 荒地的起科年限,或降低新垦地的赋税数额,甚至缓征十年以上,直至永不起科的免征。 这些政策成了清朝经济迅速恢复和走向繁荣的最重要政策。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历来是明知的统治者非常重 视的一项要务。既然百废待兴,半个多世纪以来战乱破坏和失修的水利工程,以及新王 ①《清史列传》第8卷,《陆陇其传》,中华书局1986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02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 ● ●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朝走向大治所依赖的“民富国强”全部寄托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因此,在农田垦复 的同时,自然也就是“水利之当兴也。”山他非常明确这种经济筹划的相互关系, “欲 民之富,在于垦田;欲田之垦,在兴水利。"五他同时也注意到,中国南北方自然条件 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南方降雨量大,需要防洪,也要注意江河湖海水利工程等的修建。 但是,北方的自然条件就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北方土性燥烈,灌溉易 涸,虽与南方不同,然使川泽流通,随便灌溉,犹愈于听其焦枯而莫之救也。但古人沟 洫之制,随时修理,故不觉其烦费。今以久湮久塞之河道,一旦欲疏其壅而防其溃,工 费浩繁,势难猝办。又当公私交困之时,州县钱粮,一丝一忽,皆有款项,不敢擅动。 民间十室九空,正供尚难完办,安有余力成此艰钜之事。若不量时势,不计赢诎,骤然 兴举,其为扰害,必甚水旱。”根据这种情况,陆陇其一本实事求是精神,经过慎重考 虑,提出自己的建议:“屡年以来,朝廷悯恤灾荒,州县议蠲议赈,所费钱粮不可胜数。 与其蠲赈子既荒之后,何如讲求水利于未荒之前。蠲赈之惠在一时,水利之泽在万世。 今宪台抚临畿辅,欲成久远之业,无有大于斯者矣。宜通查所属州县水道,何处宜疏通, 何处宜堤防,约长阔若干,工费若干,汇成畿辅水利一书,进呈御览。请司农度钱粮之 赢诎,以次分年举行,而不扰于民。以一时言之,虽若不免于费,以久远言之,比之蠲 赈,所省必百倍。或鼓舞官吏绅衿,能开河道若干者,作何优叙,作何奖励。"⑨即对 一个地区的水利设施也要进行全部的设计、定策和具体施行策划。他这些主张在当时应 该是非常及时的。关键在于他既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又考虑到政府的救济支出与建 设支出的暂时与长远利益问题,同时更提出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和官民共举的实际可行 性。甚至还考虑到出钱出力者的奖赏与激励。康熙年间北方水利成了康熙帝非常在意与 关心的长期建设工程,比仅形成了统筹全局的“畿辅水利则例”,而且使得明朝末年以 来北方千疮百孔、破败颓敝的农业,终于逐渐走上了正常与发展。 在陆陇其为官的年代,也是有为官员可以施展才华的时期。太多的问题急需处理, 太多的秩序等待恢复,太多的破坏等待建设,太多的制度等待创设。然而,“救急”可 能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在陆陇其的思考中,他虽然关注长远,当 然并不能尽作好高务远的宏观大论,必须要顾及当下的实际情况,期望从处理好当前“急 务”中,先稳定地方的秩序。而在事务丛脞的地方事务中,保证百姓的生存,使他们尽 快摆脱贫困才是首要。于是,在他的思虑中,加强地方的生存保障能力成为他所有关注 的问题中的重要一条 三 实仓谷存留 康熙二十二年,陆陇其上任直隶灵寿知县后,很快就发现针对地方官考成有一标准: 储备粮食多少,亦称为积谷。这当然是一良法美意,如果地方真能有所积储,一方百姓 就有了定心丸。但是,当时诸般战争都在结束与未完之间――三藩之乱平定,台湾总算 ①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28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8页。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28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8页。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28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8页。 1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和平统一。但是,反击俄罗斯对黑龙江的入侵和平定葛尔丹叛乱的事又己提上日程。 本来已经残破的地方已经被搜刮净尽,功令虽设,地方官也是无可如何。但是,积储实 在是地方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忽略,即使创造条件也要尽量逐渐实现积蓄而达 到目的。他在上疏中,谈出了自己的忧虑和主张: “今功令最重积谷,定有议叙之例, 所以为穷民计,至深远矣。然欲谷之多,当广开谷之源。今止有捐输一途,故积者寥寥。 在富庶之邑,犹可鼓舞劝捐,若穷僻疲罢如灵寿者,虽悬奖励之典以劝之,其谁能应耶 职窃谓,此等穷县,当稍为之通融,使得广积以备赈。如县内有荒地可开垦者,许有司 设法募人开垦,收其所入,贮仓备赈,勿责其起科。其一切河淤地亩,虽入粮,原非额 内者,许其量留积谷。吏员应纳银者,许其入谷县仓,即准报充,不必起解。牙帖杂税 原额外新增者,编审人丁溢额者,悉许留本地方积谷。诸如此类,推广行之,庶几疲僻 之邑皆可有谷以救灾荒。若止藉捐输一途,其能有济者鲜矣!即就捐输言之,徒令二三 有司哓哓劝谕,所得有几?巧者阴派之里下,名为捐输,与加派无异,又非朝廷爱民之 意。是宜请旨酌定旌奖之例,使绅衿富民皆乐于捐输,将不待劝而粟自多。"∞应该说, 陆陇其提出的理由与解决的方法几乎是完全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事情总是不可以凭 想象和简单化来实行和要求。“广开积谷之源”就是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尤其是有能力、 具备积累条件的殷实之家和官员,应该对这些人进行有吸引力的劝导和“旌奖”――如 果总是按照常规,一味的眼睛向下,肯定就会将惠民之举变成害民之政。那些官员为了 自己的交差和升迁,就不会顾及老百姓的死活,豪吏胥役百般比催,明明是加派勒索, 还要说成是民众“捐输r。本来是以此举给地方有以行荒政的条件,结果恰恰成了造成 地方抛荒的命符。 当然,陆的这些建议都是在上述大力为生产创造条件的基础上才能 行之有效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农业耕作和收成,所有这一切就都无从谈起。尽管如此, 他还是努力从事,积极建设。并且表明自己对于积储的分拨亦有细致周到的布置:“至 于在仓之谷,宜听有司之酌量支放。如遇凶荒,则先发后报。平时出陈易新,听从其便。 勿因不肖之侵欺而尽掣贤者之肘,则鸠鹄之民,庶有赖矣。"固 陆陇其对于地方事务的处理非常头疼。因为与他官不同的是,尽管自己的在县令任 上的俸禄再低,也决不收各种陋规等受不义之财,更严令禁止下属收取火耗。所以,在 筹措和办理地方事务时,就不免捉襟见肘,难于呼应。在为国为民良心可质天地的一片 赤诚之心下,他踌躇再三,还是斗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他认真复查了赋役全书旧 额。“有一项人役,则有一项工食;有一项公务,则有一项钱粮,盖未有用其人而可不 予之以食,办其事而可不费一钱者也。用人而不予以食,则必至于卖法;办事而求不费 钱,则必至于派民。’’固然后,他将当时各府州县办公经费筹措的实在情形合盘端出, 明确说出这种民贫官贪的问题之所在:“自兵兴之际,司农告匮,将存留款项,尽行裁 减。由是州县掣肘,贪墨无忌,私派公行,不可禁止。百弊之源,皆起于此。自康熙二 十年以后,再颁恩诏,渐次奉复,海内始有起色。然尚有应复而未复者,敢为宪台陈之。 o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28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8页。 ②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28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8页。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档局1992年版。 14 ● ● 一_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衙役犯赃之律甚严,而书办之工食独不复,不知此辈能枵腹而奉公乎?不给以食,不 得而犯法,加之以刑,其肯,ti,N乎?此其当复者一也。心红纸张,修宅器具,此州县所 必不能免者也。既奉裁革,不知天下有司,皆能捐俸而自备乎?抑或有责之铺户,派之 里下者乎?有正项开销,虽贪吏无由借端苛派,无正项可动,将藉口以责之于民。朝廷 之所省有限,而小民之受累无穷,此其当复者二也。上司过往,下程馈送,杂支供应, 此州县所必不能无者也。既奉裁革,不知上官之临州县,皆能自备供应,自发价值乎 抑或不能不资藉于地方乎?有司之懦者,恐触上官之怒,百计逢迎;贤者亦恐失事上之 体,多方补苴,无米之炊,不知其安从出也。此其当复者三也。存留尽复,则私派可禁, 私派尽禁,则百姓可足。在主持国计者,惟知复一项则费一项之金钱,不知裁一项则多 一项之掣肘,掣肘之害层累而下。”Ⅲ最后他说出了所有官员相率回避的问题本质:“总 皆小民受之。小民疲罢逃亡。’’三事实上“其害仍自国家受之。"@这些问题,虽然在康 熙时期逐渐有所改善,但是却始终是地方行政中一大危害。尽管按照陆陇其所谓恢复旧 制,使办公费用渐就充盈的建议,也难以杜绝地方官的胡乱加派,但毕竟可以减少一些 弊端和滋弊的口实。直到雍正耗羡归公,佐以养廉后,情况才大为好转。 四 实审丁之政 陆陇其认为,在地方行政还有一大弊政,这就是人丁编审的“溢额”问题。这不仅 说出了人头税之害,而且指出了有此一项,就有了层层地方官残害百姓滋生贪鄙的渠道。 对此,陆陇其的奏疏给了我们全面深刻而又形象的“编审”实况。他大声呼吁: “审丁 之不宜求溢额也!’’@理由是: “直隶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徵银九 钱,递减至下下则徵银一钱。每遇编审,有司惟恐部驳,必求溢额。非尽庶富加于其旧, 亦强以茕独无告充数而已。王成伪增户口,处处皆然。且编审既定,五年之内,即有逃 亡死绝,不得开除。夫茕独无告之民,而责其每年出银一钱,已不堪矣;况已逃已绝, 而犹不得除乎?职窃观直隶各州县,现在之丁,已不为不庶,但求无缺额足矣,不必更 求溢额也。一审一溢,日积月累,不知何所底止。或果有丁盛而额溢者,宜命有司留为 积谷之用,不必入额。如五年之内,遇有逃亡绝户,即以此之溢补彼之缺。其荒残州县, 无溢而有缺者,得随时报上,于奏销时量准蠲免。倘或虑不肖有司,将溢额之银,侵入 己橐,无缺而捏作有缺,则自有纠劾之典在。总之,宽一分在州县,即宽一分在穷民。 州县之不肖者固有,贤者实多。上之搜求于州县者无余地,则州县之搜求于穷民者亦无 余地。不肖者固乐于搜求,贤者亦不能不搜求。’’@陆陇其认为若此解决不好, “而民 之涂炭日增日益矣。”@ ①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4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4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4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固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 清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15 一 一 .! .。. 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他的文集中,说得更加清楚明白:“编审者惟恐部驳,求其足额,故逃亡死绝者, 惧不敢删除而摊派于既存之户,且又恐仅如旧额不免于驳也,必求稍益而后止,更严搜 遍索,疲癃残疾,鳏寡孤独,无得免者,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已登追乎之籍。” ①因此他主张据实申报人丁的数目,并且适当减税。他认为施政应惜民力,而对于假报 丁银收入的情况,他也曾上奏朝廷:“无如有司未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旧可,每逢编审, 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 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之上丁,黄口之儿已上追 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固 历史以来,各朝代对于人丁税均极重视,编审、貌阅、黄册繁复折腾,务期征收, 多多益善。直到明朝,已经将各种名目的税赋归并取消,惟留土地与人丁两项――或者 已经成了控制人口流动以及利源、秩序不可动摇之名目。然而,如陆陇其所说的种种弊 端则普遍存在其中而难以驱除。正是如陆陇其的直自揭露和抗争,朝廷上下已经逐渐公 开承认其弊端,并酝酿着采取更为简单而少弊之法。所以才有康熙五十年出台的“盛世 滋丁,用不加赋”和雍正朝“摊丁入亩”的改革,此项弊端终于结束。 ① 清 陆陇其, 《--鱼堂外集》第5卷,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第5卷,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16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陆陇其在选官用人方面主张鼓舞之道和变通选 召以及停止捐纳保举的疏通选政方法与清代传统 性,以这些对策选官与并对选政进行一定的变革 对已经逐渐走向颓蔽的科举制度,应该是一种有启发、有贡献、有可行性的积极主张。 一 鼓舞激励人才 古代的取士方法,是从周朝开始出现的。然而取人之多,也是以周朝为最多的。自 从唐代以后,废除了选举的制度,改用科目,从此历代相沿。而明代则专取四子书及易、 书、诗、春秋、礼记五经来命题科举,称作制义。清沿明制,二百余年,虽然有其他入 仕的途径,但始终不能和科举得官者相比。 清代的选宫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满洲政权入主中原之前,各级官员主要由满族贵 族和投降的明官充任,清入关以后,大学士范文程上奏疏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 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U被采纳。于是,顺治二年开始了清代科举考试的选官 制度。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清代的科举制 度一如明朝,少有变通。所考试科目仍为八股制艺。教条僵化已经根本无法真正选拔出 真才实学。对这一点,从明朝以来,有识之士早已经多所指责攻击,期待能够有所变更。 陆陇其早已经感到官场的贪鄙与士风的颓废,更对这种僵化的选举办法深恶痛绝。他在 自己的文章中议论道:选材应该不拘一格,应该在选与用上一本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 变通。“人才不患其壅滞也,天下之才无穷,而朝廷之官有限。以有限之官,给无穷之 才,前后相守,历岁月而不能即登庸者势也。是惟上之人有以鼓舞之,使已仕者乐于其 职,而不见有升转之难;未仕者安于在下,而不觉其选授之迟。上之人徐择而用之,才 愈多则官益得人;用之愈迟,则天下之才,益磨厉而有以效于上。故鼓舞之道得,则壅 滞之端泯。善用才者,患无以鼓舞之,不患无以疏通之也。自古人才之多者,莫如三代, 建官之少者,又莫如三代。然三代之时,不闻有壅滞之患者,无他,鼓舞之道得焉耳。 后世之人才,非加多于三代也,建官非加少于三代也,然而常患其壅滞者,无他,鼓舞 之道失焉耳。今初授者以考定先后为序,升迁者以历多俸寡为序,一出于至公矣。乃出 缺有限,选途日艰,宜执事鳃鳃以壅滞为虑。"④当然,陆陇其所谓“三代”与“后世” 选官用人的差别,应该是有相当的时代差异的,不是其所谓“鼓舞”便可以说得清楚的。 如果,陆陇其的所谓“鼓舞”不是说什么在清朝满族特权统治之下,汉族有才华者不易 被识拔,因而比较消沉;如果不是民族情绪和不平等的打击和压制,使更多的有用之人 ①《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8页。 1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怨恨情绪或者缺少机会的意思,那么,这不过也就是什么“托古改制”的舆论与借口。 但是有两点基本内涵是暗藏其中的。一是当下的人才选用办法过于单一;二是科举制度 已经是弊端百出,应该寻求改革。“然愚以为今日之选政。当以鼓舞为疏通。不必以疏 通为鼓舞。’’∞于是,在这种基本出发点上,他提出:“鼓舞之道莫若于循格之中行破 格之典”②这样就会“使中才不得越次而进,以守选法之常。而英流间得超擢以登,以 通选法之变。天下之士将争自磨厉,以求赴上之意,而不见有壅滞之形。窃以为凡今在 籍候选之人,宜令所在督抚,每岁各以其职业考之,举其最者一人,上送吏部,使得越 次而选。而郡县有司,亦令督抚岁举其最者一人,使得越次而升。越次而选者,一省不 过岁一人,既无碍于选法之常,而英流之士,得以及锋而用。”@从这些议论中,我们 不难看出,尽管科举考试的方法是以取代人为荐拔而出现的,看上去是公平的。但是在 隋朝、唐朝的时候,也是为了打破门阀世族人为控制入仕途径,以形成地方势力,官官 相护以对抗皇权的情形。至于“考试’’就一定能选拔出真才实学也并是绝对的。当时皇 帝也只是想要表达用人之权操自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势力高门”;只是想用这种手 段将那些“轻裘肥马’’的膏粱子弟阻挡在仕途之外,而让“草矛新进”对自己感恩戴德 忠心耿耿。后世在不断的实行中,已经发现,这种“考试"的所谓客观性越强,偶然性 也就越大,投机性也就越可能增加机会,被选取者确实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物。特别 是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简直就是一场朱熹四书五经注解背诵大赛,是一场累科八股文 现成文章的记忆比拼。那些摇头晃脑,悬梁刺股的书虫,恰可能就成了金榜高中的新科 明星。而那些真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经世实学之人却可能因不屑于章句而名落孙山。 所以,到清朝,甚至这样的“善文者”已经成为稀缺,只要字字端揩,就可能被主考官 所青睐,因为他们也知道,所谓试卷不过是满纸陈言,所谓文章,不过是胡言乱语,尚 不如一眼笔画,可以清楚断出高下。这样的人才说是书法家或可算是贴近,由其安邦治 国也许就是缘木求鱼了。 二 仕途清理与用人 正是深切体会这种现实,陆陇其觉得“制度已死",人是活的,应该强调人为的选 拔,起码也应该视其为选用之一途。这样“中才者亦将勉自涤励,而不至于委靡自弃。 选授之期虽遥,而皆有旦夕可选之望,则不见其遥。升转之途虽难,而皆有旦夕可升之 望,则不见其难。如此,尚何壅滞之足虑哉!此所谓以鼓舞为疏通者也。"@ 关于疏通选政的方法,陆陇其提出了三点: 首先,他认为读书人入仕的途径应该清理。“今夫仕途之所以壅者,以流品之太杂 也。自科目而外,有任子,又有例监,有投诚,有府史杂流。此固朝廷所以广用人之途, 而不可偏废也,然其中岂无冒滥而当核者乎?宜严其例,使一才一艺,皆得踊跃于功名, ①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8页。 ②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8页。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8页。 ④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8页。 一1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不至开侥幸之门。”u陆陇其认为仕途之所以不通畅,是因为做官的人出身太杂,除 了科举以外,有任子,有例监,有投诚,还有府吏杂流等等。当然,朝廷是以此来作为 招揽人才的途径,不应该废除,但是,这些人之中一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人,因此应该严 格执行选官条例,使每个人每项才能都有用武之地,而不会为那些走后门的人所利用。 有意思的是,他居然没有提“捐纳’’!或许这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言说的忌讳。如前所述, 当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仕途壅堵,杂流影响正途如仕的严重问题。与其说,陆陇其在 为“壅堵疏通”寻找出路,还不如说是他旁敲侧击地在反对“捐纳’’。 其次,他认为对官员的考察应该严格。“夫不肖者安于其位,则贤才不得上升。宜 令督抚察所属,贪污者不时纠参。而考课之时,不特一二等之擢者,不得滥施,即平常 留任者,亦必奉身寡过,有吏习民安之便,而后使之久于其任。”②也就是说,仕途的 壅堵,实在是有很多尸位素餐者在,正是那些庸才、蠢材,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员占据了 官缺官位,才使得政务难以顺畅,而贤达难以进身。如果能对实事求是地对现职官员队 伍进行清理,所谓用人不当,所谓仕途壅堵,所谓人浮于事,所谓政务荒废等,都将迎 刃而解。这对于整个官场都将是一个强烈的激励机制,而造成官员“奉身寡过”,收获 社会的“吏习民安”。 第三,他认为应该参用辟召的方法。“汉法长官得自辟曹掾,一时文学才俊之士, 皆出其中。宜仿其制,令天下长官,得辟有出身士人为掾吏。既可息奸猾之风,而士之 未就职者,亦得少展其才。”@其实,强调“长官”的积极主动作为,正与康熙皇帝一 直倡导的“有治人,无治法”④的思想相吻合的。而面对康熙中期的形势与局面,许多 秩序与制度都在恢复与建设中,强调加强地方封疆大吏和主要官员的主动为政精神是重 要的,也是体现康熙帝对臣下信任之一道。因此,陆陇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用 人问题上,提出这样的主张。认真审视康熙以后的清朝地方官员施政,清楚看出陆陇其 主张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清朝所实行的“幕府制度”,就是一种“辟署”制的恢复与变 种,使得那些已经科举获得功名的士人,可以取代那些地方豪滑棍痞混迹于官府,确实 在相当程度地起到了“既可息奸猾之风”,又可以适当地缓解仕途壅堵,而使有才华者 “少展其才”。不能不说,陆陇其确有先见之明,这是清代“幕府制度”起源的最早建 议,也确实为清朝各级地方管理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的选官用人制度虽然打破了门第民族等界限,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考试内容 死板而缺乏创造性,只为考取仕途之用,不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 其考试程序繁琐,耗时长,录取名额有限,有的人穷极一生用尽毕生精力辗转科场只为 考取功名,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浪费了人才。而陆陇其作为康熙时期的名臣,他的选官 与用人方法与传统的选官制度相比,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和灵活性。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在正常选官制度中执行破格任用变通选举的方法,提倡清理仕途严格考察官员,主张辟 ①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9页。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9页。 @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第17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9页。 ④《康熙起居注》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8页。 1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召和停止捐纳保举的选官制度并将选官与民众的安居乐业联系在一起,他的方法有利于 缓解人才的积压,有利于官僚的清正廉洁,既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又推动了社会 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理学思想 陆陇其之学术与思想,首先源自于家教,其次来自于对世风丕变的感悟,其三来自 于对明朝灭亡的沉痛思考,其四受刺激于自己的仕途波折与官场的黑暗。然而他忠实于 自己的品格与信念,始终如一地精进自己对程朱理学理解与思考,并且以自己的立身行 事证明那些看似空疏虚妄难以实行的“原则”。终于成为当时学界交口称赏的著名理学 家,也成为康熙皇帝赞赏、感叹和惋惜的学品兼优,言行楷模的爱臣和典范。 在他人生早期开蒙之后,儒家的那些学说就已经过父亲的讲解,成为他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起点。他博闻强识, “经史上口辄成诵”∞,尤喜性理之书。他认为: 明末社会根本已经解体,所以国亡于必然。虽说亡国于农民起义,亡国于塞外骑射民族, 还不如说灭亡于学术人心之大坏。正是出此认识,他痛心疾首,决心以天下为己任,立 志补偏救弊,“慨然以古圣贤人为必可师学,无为科举夺志,讲学授徒,非义不取。’’ ②其对于学术,“思之慎而辨之明;得之深而言之切。”@尽管在顺治十四年,他科举归 途,图书被散兵游勇沈劫一空,但他仍然矢志不移,继续收集诸家注解性理之书,“反 复参订,得其要领。"“去其谬戾,其可发明章旬集注者悉采之。”刚并对天下民生有 关世用诸多学问,均用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对他出仕为官,解民生之苦,安定地方秩 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思想深处,他还是认为,只有理学才是天下大道,人生之根本。 他极力宣传讲道,力求改风易俗,为生民确立精神支柱。因此,他的学问、思想也在他 “德治百姓”的过程中,发挥了起衰振颓的重要作用。 陆陇其笃守程朱,以朱学为宗,斥王守仁甚峻,被尊为清代理学第一。乾隆皇帝曾 称赞陆陇其“研精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是“蔚然一代之 纯儒”。他受“崇实黜虚”实学思潮的影响,推崇实学,又以“居敬穷理”为要,反 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阳明禅学。梁启超评价说“稼书人格极高洁,践履 极笃实,我们对于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 陆陇其说: “励志圣贤,博文约礼,由洛、闽而上追沂、兖。 皙谓圣门之学,虽 一以贯之,未有不从多闻多见入者。欲求圣学,断不能舍经史。"@又说: “今之论学 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即非正学。董子云: ‘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蓝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 o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年谱》十四年丁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四 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9�9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 100页。 睁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2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亦当绝其道勿使蓝进。喾点勘四书大全,参以蒙引、存疑、浅说,而~折衷朱子。 每读一句,必反复玩味,俟其贯通,然后及下旬,用力可谓勤也。而其后自序日:去取 都未能当。有先儒见到之语,读之若平澹,而实网学问之得失者,不知取也。有先儒一 时之言,读之若无病,而实开假借之途者,不知辨也。又有先儒微言奥义,大全诸书所 不及载,或载而不详者,此本亦竟阂如。又有两说互具,当存疑而辄轻断,当画一而耪 蓝存,每取而复视之辄赧然于心。欲遂案之,则又念其曾用数年之力于此,不忍便置。 且欲因此自知其陋,鐾于前者,或毖于后也。”① 据其年谱中曾记载:陆陇其“天性孝友,于世味无所嗜,惟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精 益求精。其学笃信朱子,躬行实践,以居敬穷理而不居敬,则玩物丧志,而失于支离; 居敬而不穷理,埽见闻空善恶,必且师心自用,堕于佛、老而不自知。居恒坐必端,立 不跛,虽遇仓卒,未尝疾言蘧色。祁寒盛署,不垆不扇,善气迎人。而于学术是非之辨, 不稍宽假。”圆可见其学、其志之坚定。 一 尊朱辟王 其实在明朝阳明学说初兴,就已经有人感觉到这种以其“心理”攻击“天理’’的儒 学运动,不仅是一场学术观点之争,已经触及到正统意识形态的能否稳定,和人们对儒 学的是否可信的问题。随着“姚江之学遍天下”的传播之势,到了明朝中晚期,“心学” 的正宗解释已经出现了“私心自用"的反向丕变,影响社会人心至深且剧。王学左派的 讲学与激荡,使得晚明社会“礼仪纲常"几近荡然无存。当时,已经出现“王学近禅” 的蔑视与批评。清军入关,明室倾覆,无论明朝遗民还是清朝新进都在琢磨:到底是程 朱学空疏还是陆王学狂禅?“昔之之人空谈谈老庄,今之之人空谈谈孔孟。”然而,一 股崇尚实学与力辟陆王的思潮翕然而起。因此,陆陇其作为较有影响的思想家,主要就 是其学术思想力主程朱,力诋陆王,成当时一家之言。 陆陇其有言:“明之中叶,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且辑 《朱子晚年定论》一书,以明己之学与朱子未尝异。龙溪、心斋、海f-j2.徒从而衍之, 王氏之学遍天下,几认为圣人复起,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遗法灭裂无余。学术坏而风 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恣睢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 内而百病交作……至于启、祯之际风俗愈坏,礼义扫地,以至于不可收拾,其所从来 非一日矣。故愚以为明之天下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 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他认为,明前期能够安定强盛,就是因尊奉程朱的缘故, 而明后期的衰败,都是奉从阳明心学的原因。“及考有明一代盛衰之故,其盛也,学术 一而风俗淳,则尊程朱明效也。其衰也,学术歧而风俗坏,则低毁程朱之效也。每论启、 祯丧乱之事而追原祸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姚江。故断然以为今之学非尊程朱而默阳明 ①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②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2 一 .. : j, . . : .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可。’’山他认为明中期以来“风俗之坏实始姚江,非尽其徒之咎也。"是阳明心学 的空疏弊病导制了明朝的覆亡。因此他大声呼吁:“阳明之学不熄,则朱子之学不尊。” 留“今之学者必朱子而弃阳明,然后是非明而学术一。”@他认为:“阳明之所谓良,即 指无善无恶,非孟子所谓也。阳明之良,以心之昭昭灵灵者言,湛然虚明,自发而己。" 锄陆陇其曾说“阳明以禅之实而托其儒,其流害固不可胜言矣,然其所以为禅者如之何 日:明乎心性之辨,则知禅矣。知禅则知阳明矣!……夫禅者则以知觉为性,而以知觉 之发动者为心,故彼之所谓性则吾之所谓心也;彼之所谓心则吾之所谓意也。其所以灭 彝伦、弃仁义,张皇诡怪,而且放于准绳之外者,皆由不知有性,而以知觉当之耳。" @“故其言日佛氏本来面目,即我们所谓良知。"@陆陇其尊信朱学,“自尧舜而后群圣 辈出,集群圣之大成者孔子也。自秦汉而后诸儒辈出,集诸儒之大成者朱子也。朱子之 学即孔子之学。……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 非正学。汉儒不云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⑦他认为:“朱 子之学,孔孟之门户也。学孔孟而不由朱子,是入室而不由户也。"@“吾辈今日学问 只是尊朱子,朱子之意即圣人之意,非朱子之意即非圣人之意。’’@他认为,尊朱子之 学,倡明孔子之道,才能“是非明而学术一,人心可正,风俗可淳。”⑩他甚至彻底否 定明末刘宗周的“慎独”说,认为: “山阴 指刘宗周 之说不当采取,以惑学者。" 11甚至对质疑和反对王学的学者也不满意,他说:“南方有一黄梨洲,北方有一孙钟元, 皆是君子,惜不能穷理,天下学者多被他教得不清不楚。’’12也就是反王学要彻底,不 能留任何余地。当代学者杨向奎论及陆陇其尊朱黜王时说:“将明亡归罪于阳明,未免 稍过,但王学末流空疏无用,而圣人满街,只是狂禅,于事无补,于国无益。清初学者 或出于王而变,或出于王而新,加以统治者提倡程朱,在位者承旨,于是程朱之学盛而 陆王之学息。"13 二 崇实黜虚 对于学风空虚和学人崇尚空谈而不论实用,陆陇其也是嗤之以鼻的。因此,他认为, 理学本来并不空虚,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之学。“今须逐一扫去异说,归于正义, ①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圆 清 陆陇其,《三鱼堂全集》,《上汤潜庵先生书》,扫叶山房。 @ 清 陆陇其,《三鱼堂全集》,《上汤潜庵先生书》,扫叶山房。 ④ 清 陆陇其,《三鱼堂全集》,《答定史书》,扫叶山房。 ⑤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2卷,《学术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⑦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4卷,《经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5卷,《上汤潜庵先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唧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第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5卷,《上汤潜庵先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年谱》顺治十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2 清 陆陇其, ---鱼堂文集》,《年谱》顺治二十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乃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1卷,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647页。 23 ’ ’ ● ● 一 ‘ 一 一-‘。�9�9 ,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见子思吃紧为人之意,方见程子所谓其味无穷,皆实学也。”∞陆陇其认为应重实行, 强实用。他强调:“须知吾人不可不敦者,实行不可不务者。实学若不从实行上着力, 虽终日讲学与不学者何异?与夸多斗靡之学何异?然或但知实行而不知实学?或反以 实学为支离,则又不免走入荆棘中去,须是以实学去做得实行,方得为宇宙间全人。” 罾他认为:“一部《五经》、《四书》都是说下学,若不从下学入手,纵智勇绝世却是 门外汉"因此他提出:“实行必由乎实学。”“道不外人伦日用之间。人之所以为人, 全在乎此,不可须臾离也。今日学者病, 病不在远人,只患在于当知当行之道,不肯 去笃实用功。"@陆陇其认为好学与践履密不可分,学术须致于实用。“夫抵天下无实 行之人则不成世道,然实行必由乎实学。若不学而徒言行,则所谓行者岂能丝毫无歉, 或反做成病痛;故自古笃行之人皆好学之人,未有不穷理不读书而能笃行,笃行而一无 病痛者也。’’@他认为真正的理学应从力避空疏而逐渐引向笃实的学问才是,体认与践 履应从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做去。“圣贤之学虽云,美在其中则自然畅于四肢,发于事业, 是欲其中之充实,非内外本末交相养不可。"固 三 辨理气太极 要辨证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是非对错,其中的“理’’与“气”有无先后,一直都 是一大争议。陆陇其必须以自己的理解来重新有所发明,并使人信服。他在解释理气关 系时说:“天下一气而己,天下之气一理而已。气不能离理,而理亦不能离气。天得之 而为天者,人得之而为心,古今圣贤之所以发明者,不越此理气,不越此理气之在天地 与理气之在人一已、者耳。"鲫陆陇其主张理气合一,道器不分。而对于长久以来关于理气 的争论,他认为“多在分合先后之间’’,“然观朱子曰: ‘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 则可无疑其分合矣。’又日: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 理,又可无疑其先后矣。”。他认为: “理气之辨,不难乎明万殊之理气,而难严明一 本之理气。一本之在人心者易见,一本之在天地者难知。’’@其实,他的解释并没有太 多的创新,当然也不可能有切实的解释。他似乎在理与气的问题上,除了肯定朱熹“理 气依存”之外,更强调了气为“具象”的表现,也就是“万殊”――反映理在具体事物 上的千差万别的表现。同时,也将“心”放在了理之下位。他不是想调和,而想强调“心” 不为根本。“《书》言人心道心, 《易》言形上形下, 《孟子》浩然之气却括尽。而日 浩然,便已理气合一,所谓器亦道,道亦器也。"@他强调气之中有理,理之中有气, 气不可能离开理独立存在,理也不可能离开气独立存在,他们是相互依存的。“盈天地 ∞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第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第4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锄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第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够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第4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第2卷,《策�9�9理气》,复制装订本1915年版。 ⑦ 清 陆陇其,《三鱼堂全集》第1卷,《理气论》,扫叶山房。 @ 清 陆陇其, ---鱼堂全集》第1卷,扫叶山房。 国 清 陆陇其,《三鱼堂滕言》第1卷。 24 -●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皆气也,气而形皆物也,物而则皆道也。知形之显于有,即道之妙于无,知道之妙于 无,即形之显于有。非舍形气之外,复有所谓道也。”朱熹在理气思想方面认为“理气 相依而不相离”,“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和“理主气从"、“理先气后”、“理 本气末”。陆陇其继承了朱熹的思想,认为理与气不可相互脱离而独立存在,但他更 侧重于两者没有先后本末。“夫太极者,万物之总名也,在天则为命,在人则为性;在 天则为元亨利贞,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以其有条不紊则谓之理,以其为人所共由则谓之 道;以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谓之中,以其真实无妄则谓之诚;以其纯粹而精则谓之至 善,以其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名异而实同也。’’②由此可看出陆陇其几乎将理学 重要领域一网打尽,但实在说来,落实到实用之处,仍然是想直接指向人心与道德。他 的用意就在于用太极来表示人性出于天理。据陆陇其年谱记载,其太极论日:“论太极 者,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在乎明人身之太极。明人身之太极,则天地之太极在是矣。 先儒之论太极,所以必从阴阳五行、天地生物之初言之者,惟恐人不知此理之原,故溯 其始而言之,使知此理之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也。学者徒见先 儒之言阴阳、言五行、言天地万物,广大精微,而不从我身切实求之,则岂前贤示人之 意哉?夫太极者,万物之总名也。在天则为命,在人则为性;在天则为元亨利寅,在人 则为仁义礼智。以其有僚而不紊,则谓之礼;以其为人所共由,则谓之道;以其不偏不 倚,则谓之中;以其真实无妄,则谓之诚;以其纯粹而精,则谓之至善;以其至檀而无 以加,则谓之太极。”锄太极实际是中国理学的哲学概念,其中体现了儒家一直关心的 两个相联系的范畴――本体论和人生论,或者是儒家想用本体论来服务、加强人生论。 给人生与社会罩上形而上的权威色彩。所以,陆陇其认为:讨论太极重要与否不在于作 形而上的玄思,而是应当在自己的道德培养方面切实用功,发挥太极之人生论方面的意 义。“名冥而实同也。学者诚有志乎太极,惟于日用之间,时时存养,时时省察,不使 一念之越乎理,不使一事之悖乎理,不使一言一动之跆乎理,斯太极存焉矣。其寂然不 动,是即太极之阴静也;感而遂通,是即太极之阳动也;感而复寂,寂而复感,是即太 极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也。寂然之中而感通之理已具,感通之际而寂然之礼常存,是 即太极之礼用一原、显微无缺也。分而为五常,骚而为五事,布而为五伦,是即太极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以之处家则家齐,以之处国则国治,以之处天下则天下 平,是即太极之成男成女而万物化生也。合吾身之万念万事,而无一非理,是万物统礼 一太极也。即吾身之一念一事,而无之非理,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不越乎日用常行之 中,而卓然超绝乎流俗,是太极之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也。若是者,岂必远而 求之天地万物,而太极之全礼已备于吾身矣。由是以观天地,则太极之在天地,亦若是 而已。由是以观万物,则太极之在万物,亦若是而已。天地万物,浩浩茫茫,测之不见 其端,穷之莫究其量,而莫非是理之发见也,莫非是理之流行也,莫非是理之循环而不 穷也。高明博厚不同,而是理无不同也;飞酒动植有异,而是理无异也。是理散于万物 ①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1卷,《太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下,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3页。 25 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萃于吾身,原于天地而赋于吾身。是故善言太极者,求之远不若求之近;求之虚而难 据,不若求之实而可循。……先儒之言,虽穷高极深,而推其旨,不过欲人修其身,以 治天下国家焉耳。学者慎无太极之名,而不知近求之身也。’’∞到底不脱儒家气质,一 是到底是关注社会人心,二是不想放弃其本体理论之强化。还是想以太极用于道德领域, 加强表现大众常接触的概念命、性、诚及至善等,有助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的确认和 实践。也就是力求使人们的日用伦常、言行举止增加自觉性和约束性,同时也就可以重 新整顿社会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秩序,为稳定社会的重新实现建立一个新的规范与原则。 陆陇其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学习与思索,其主观目的当然不是学术兴趣,而是那个时期的 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所决定,也当然地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 人性与性理 人性论对于思想理论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几乎没有哪一位真正关心社会、关心现 实的思想家,在进行了烦琐而细致的思考之后,不会回到对人性本身的思考。因为,这 才是几乎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陆陇其在这方面也同样如此,亦可谓有拔本穷源 之想。他在自己的论著《学术辨》中写道:“阳明以禅之实而耗于儒,其流害固不可胜 言矣。然其所以为禅者如之何?日:明乎心性之辨则知禅矣,知禅则知阳明矣。今夫人 之生也,气聚而成形,而气之精英又聚而为心。是心也,神明不测,变化无方,要之亦 气也。其中所具之理,则性也。故程子日:‘性即理也。’邵子日:‘心者,性之郛郭。’ 朱子日: ‘灵处是心,不是性。是心也者,性之所寓,而非即性也。性也者,寓于心, 而非即心也。’先儒辨之亦至明矣。若夫禅者,则以知觉为性,而以知觉之发动者为心。 故彼之所谓性,则吾之所谓心也;彼之所谓心,则吾之所谓意也。其所以灭彝伦,离仁 义,张皇诡怪而自放于准绳之外者,皆由不知有性,而以知觉当之耳。何则?既以知觉 为性,则其所欲保养而勿失者,惟是而已。一切人伦庶物之理,皆足以为我之障,而惟 恐其或累,宜其尽举而弃之也。"罾其实,陆陇其的“人性论”,并不是在探讨人性之 善或恶,也不是说人性为圣灵还是为动物,主要还是说只有天理的一定,而“心”是一 个变动不居难以把握的东西。既然程子说“性即理也’’而邵雍已经说,心只不过是性的 一个居所,所以心并不能反映人的所谓“性’’,即如此,心便不不能体认“天理”,心 不是理。或许,他更害怕的是“心”的这种主观色彩,一旦强调心即是理,人也就以自 心为理,自以为是了。这样所谓秩序也就成了虚设。因此,他才竭力反对心学。“阳明 言性无善无恶,盖亦指知觉为性也,其所谓良知,所谓天理,所谓至善,莫非指此而已。 故其言日: ‘佛氏本来面目,即我们所谓良知。’又日: ‘即天理。’又日: ‘无善无 恶,乃所谓至善。’虽其纵横变换,不可究诘,而其大旨亦可睹矣。充其说,则人伦庶 物,固于我何有?而特以束缚于圣人之教,未敢肆然决裂也,则又为之说日: ‘良知苟 存,自能酬酢万变,非若禅家之遗弃事物也。’其为说则然。然学者苟无格物穷理之功, 而欲持此心之知觉,以自试于万变,其所见为是者果是?而所见为非者果非乎?又沉其 。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卷下,中华。拈局1993年版,第123.124页。 ⑦ 清 徐世吕,《清儒学案》第10卷,《三鱼学案》、《学术辨》中,中华+ S局2008年版,第470页。 26 一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本以为,人伦庶物,初无与于我,不得己而应之。以不得己而应之心,而处夫未尝穷 究之事,其不至于颠倒错缪者,几希!其倡之者,虽不敢自居于禅,阴合而阳离。其继 起者,则直以禅自任,不复有所忌惮。此阳明之学所以为祸于天下也。泾阳、景逸深惩 其弊,知夫知觉之非性,而无善无恶不可以言性,其所以排击阳明者,亦可谓得其本矣。 然其学也,专以静坐为主,则其所重仍在知觉。虽云‘事物之理,乃吾性所固有,而亦 当穷究’。然既偏重于静,则穷之未必能尽其精微,而不免于过不及。是故以理为外, 而欲以心笼罩之者,阳明之学也。以理为内,而欲以心笼罩之者,高、顾之学也。阳明 之病在认心为性,高、顾之病在恶动求静。我观高子之论学也,言一贯则以为是入门之 学;言尽心则以为尽心然后知性;言格物则日知本之谓物格。与程、朱之论,往往龃龉 而不合者,无他,盖欲以静坐为主,则凡先儒致知、穷理、存心、养性之法,不得不为 变易。夫静坐之说,虽程、朱亦有之,不过欲使学者动静交养,无顷刻之离耳,非如高 子《困学记》中所言, ‘必欲澄神默坐,使呈露面目,然后有以为下手之地’也。由是 观之,则高、顾之学,虽箴砭阳明多切中其病,至于本原之地,仍不能出其范围。岂非 阳明之说浸淫于人心,虽有大贤,不免犹蹈其弊乎!吾尝推求其故,天下学者,所以乐 趋于阳明而不可遏者有二:-贝,tj为其学者可以纵肆自适,非若程、朱之履绳蹈矩不可假 借也;一则其学专以知觉为主,谓人身有生死,而知觉无生死,故其视天下一切皆幻, 而惟此为真。故不贤者既乐其纵肆,而贤者又思求其无生死者,此所以群趋而不能舍。 呜呼!纵肆之不可,易明也。至于无生死之说,则真禅家之妄耳。学者取程、朱阴阳屈 伸往来之论,潜心熟玩焉,其理亦彰彰矣,奈何不此之学,惟彼之是惑乎!’’Ⅲ正因为 这个理由,他极力指责阳明心学是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根本就是与佛教无异。看上去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必然会与佛教一样,导人流入空疏,陷人于一切虚妄而归于 寂灭。如此,则一切纲常名教当然也就归于破坏,从而使社会解体而走向毁灭。因此, 他认为,人不应该松弛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只有集中精力,努力“格物’’,才能成就自 己而有益于社会和国家。 由此可见,一方面,陆陇其虽专于学术,尊朱辟王,居敬穷理,崇实黜虚,讲求实 学,取得一定成绩。四库馆臣评价日:“是编乃与诸生讲授之语,大都出其心得,故于 闲邪卫道之旨,尤反复致意焉。其间融贯旧说,亦多深切著明,剖析细密。自明代迄今 讲四书者,醇正精实,罕有能出其右。故数十年来,经生家多采其说以为讲习之用,其 有功于学者非浅显。’’④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过于强调用世,表现出强烈而焦虑的救急 心态,根本就没有在逻辑思辨等方面有什么新的贡献,这也当然就削弱了其思想家的地 位与分量。梁启超甚至这样评价陆陇其:其人格践行都无可挑剔,但因其“天分不高, 性情又失之捐狭,或者也因王学末流猖狂太甚,有激而发,所以日以尊朱黜王为事。在 他自己原没有什么别的作用,然而那些戴假道学面具的八股先生们,跟着这条路走,既 ① 清 徐世昌,《清儒学案》第10卷,《三鱼学案》、《学术辨》中,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71.-472 页。 ②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掩饰自己的空疏不学,还可以唱高调骂人,于是相争捧他捧上天去, 之不幸,也算稼书之不幸哩。"① 《饮冰宝合集�9�9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 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无完人。在全面探析了陆陇其这为康熙名臣之后,仍然让人有回味无穷之处。无 论如何,陆陇其其人其事确已成为一代典范。即使康熙帝看中的仅仅是他的为官清廉, 看中的仅仅是他“尊朱黜王”,也已经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应该说他在那个时期,确实 是不可多得杰出人物。特别是他的立身行事,不徒托于空言,可能才是最被清朝诸位有 为之君所真正欣赏之处。当时,康熙帝想要寻找到这样的典范人物实在不容易。在一大 批清官中,许多都让康熙帝有腹诽之感;而那些“理学名臣”又有几个没有被康熙帝当 面奚落,在背后斥骂。倡导“真理学”――既可以立意高标,又能够言行一致,陆陇其 大约确乎其人!所以,他过早的去世可能也成全了他的声名,然而也给康熙皇帝留下了 非常的惋惜:“本朝如此人不可多得矣!”因此,尽管他生前矢志不移,忠诚不二。尽 心竭力地忠于职守,也还是屡受辱挫,真应了那旬俗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木秀于林而被摧的悲剧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一个虚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言行无 愧、生哀死荣令人景仰和感慨的一生。后人这样说他:“先生充养完粹,践履笃实,事 无巨细,处之心必诚,发之于言,书之于册者,无非仁义中正之旨。而于辨正学术,分 别是非,尤侃侃不少假借。"∞ 其作为理学名臣,他的学术特色,被众多学者所推崇。他受明清“崇实翻虚”的实 学影响,遵朱崇实,努力将理学的玄思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重建,对个人人格完善 的理论建构。并且以此为自我约束的原则维度和清醒的完美追求。他躬行实际,以民文 本,减免赋税,勤政廉洁,敦行教化,打击豪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清代社会重新 走入大治的盛世,其所思、所议、所著全部成为那个时代的智慧财富。所有的这些都对 巩固清朝的统治、繁荣社会经济、改善民众生存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高尚 的人格和洁身自好,是所有为官掌权者的鲜明典范。这种精神可以超越时代,启示着人 们如何摆脱卑贱和低俗,如何制造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无愧生死。 国 清 徐世昌,《清儒学案》第10卷,《三鱼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6页。 2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1]《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3]《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吴忠匡校.《满洲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大清十朝圣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7]钱仲联.《广清碑传集》[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0. [8]《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1995. [9]《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10]罗振玉.《皇清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6. [12]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 宋 朱熹.《朱文公集�9�9庚子应诏封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 北宋 周敦颐.《通书》[M].四川:巴蜀书社,1992. [16] 清 陆陇其.《问学录》[M].济南:齐鲁书社,1558. [17] 清 陆陇其.《松阳钞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8] 清 陆陇其.《读礼志疑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 清 陆陇其.《古文尚书考》[M].济南:齐鲁书社,1558. [20] 清 陆陇其.《学术辨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21] 清 陆陇其.《灵寿县志》[M].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 . [22] 清 陆陇其.《经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清 陆陇其.《松阳讲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24] 清 陆陇其.《读朱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5] 清 陆陇其.《陆稼书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 清 陆陇其.《续困勉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8] 清 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清 陆陇其.《上汤潜庵先生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本。 [30] 清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1] 清 陆陇其.《三鱼堂外集》[M].复制装订本,1915. [32]金毓黻.《明清内阁大库史料》[M].沈阳:东北图书馆,1949. [33] 清 陆陇其.《陆子全书文集》[M].复制装订本,1915. [34]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5] 清 钱仪吉.《碑传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8. [36]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7] 清 朱方增.《从政观法录》[M].光绪十年 1884年 映雪庐本. [38] 清 汤斌.《汤斌集》[MJ.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9] 清 魏象枢.《寒松堂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0] 清 陆宸徵.《稼书先生年谱》[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41] 清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2] 清 蒋良骐.《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3] 清 王先谦.《十一朝东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4] 清 吴振械.《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5]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6] 清 昭裢.《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7] 清 嵇璜.《皇朝通典》[M].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 [48] 清 嵇璜.《皇朝通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9] 清 嵇璜.《皇朝文献通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50] 清 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1] 清 章棂纂.《康熙政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2] 清 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3] 清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M].湘阴李氏本,商务影印本. [54] 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5] 清 余金.《熙朝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63 清 龚炜.《巢林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7] 清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58] 清 徐世昌.《颜李师承记》[M].天津徐氏刊本. [593 清 唐鉴.《清儒学案小识》[M].四砭斋本,光绪十年 1884年 . [60] 清 王藻.《文献征存录》[M].嘉树轩本,咸丰八年 1858年 . [61] 清 王炳.《国朝名臣言行录》[M].广仁堂刻本,光绪乙酉 1885年 . [6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M]. 初编 ,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63] 清 李集.《鹤征录》[M3.漾葭老屋本,同治十一年 1872年 . [64] 清 秦瀛.《己未词科录》[M].世恩堂本,嘉庆十二年 1807年.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今人论著: [1]《清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萧民元.《论语�9�9述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 [4] 清 吴光酉.《陆陇其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清代人物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清朝野史大观》[M].北京:中华书局,1926. [7]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9]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0] 清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M2.山东:齐鲁书社,198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终于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内心感慨万千,三年弹指一挥间,但却又感觉一切仿佛 还在昨天。平心静气的回望我即将毕业的三年研究生生涯,我见到了我的成长。首先感 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全部的爱,为我付出了所有;感谢改变我人生态度学术上很有 成就的良师益友谢景芳教授,他的学识和为人深深地影响了我,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 父,在我迷茫的时候总是得到他的指点,使我受益匪浅,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次感谢我的舅舅和已经去世的舅妈,他们在我关键时刻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并给 了我很多帮助;还有伴我成长的室友郭文捷、王少凡、陈森丽。是什么将我的戾气抚平 让我学会顺其自然,又是谁让我能够以淡定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有时候我觉得人 生就像一个旅途,我深信某一站是我们注定要到达的,无论过程是曲线还是直线。我承 认我是个泪点很低很怀旧的人,仅此后记以怀念我那逝去的三年青春和我难忘的研究生 岁月。 2011年3月于辽宁师范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