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 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 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 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 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 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