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见\青山玉瘗拜苏轼\朱家祎 2019-04-12 03:18:09大公报 每年清明节,我都要随家人回河南许昌扫墓祭祖。今年的清明节因意外地参拜了“三苏坟”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说意外,是因为我此前从未听说在距许昌九十多公里的河南郏县茨芭镇有“三苏坟”。当我得知苏轼、苏辙兄弟竟然安葬在离许昌这麼近的地方时很是激动。诗坛大家灿若星河,在我心中最熠熠生辉的,非苏轼莫属。得知三苏墓就在附近,且又是清明节,岂有不拜之理。只是我疑惑不解的是苏轼父子原籍四川眉山,作古后又为何安葬於河南郏县?经妈妈网上查询后,我方知缘由:原来苏轼的弟弟苏辙曾任职於汝州,有一次苏轼到汝州看望苏辙,登临黄帝钧天台眺望莲花山时见莲花山“状若列眉”,酷似家乡的峨眉山,便与苏辙商议将以此作为归宿地。公元一一○一年,苏轼於常州病逝,遵照他的遗嘱,次年他的儿子苏过从常州将他的灵柩迁往汝州郏城安葬。公元一一一二年,苏辙卒於颍昌,其子将他与苏轼并葬一处,称“二苏坟”。他们的父亲苏洵本葬於眉州眉山故里,公元一三五○年,郏城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后认为“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就把苏洵衣冠置於苏轼和苏辙的坟冢之间,修筑了一座衣冠冢,这就是三苏坟的来历。 三苏墓园掩映在古柏和竹林中,主要是由广庆寺、东坡碑林和三苏坟组成的。广庆寺是元代修建的,一院三进,“三苏祠”裏主要有元代的三苏泥彩塑像,是别具一格的寺祠合一的寺院。苏轼一生多与僧人往来。他曾多次过往广庆寺,每次经过时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苏轼逝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三苏的祭日,僧人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踏入青砖灰瓦,古樸清幽的古寺,但见古柏参天,竹林环抱。春风拂过,翠竹摇曳,发出沙沙声响。身临其境,我脑海裏一下子湧现出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和快意。 东坡碑林裏是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其中,最独特的是百位以不同字体和风格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是三苏坟。入门是一座刻有“青山玉瘗”的牌坊,两边刻着苏轼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后面还有两块石碑,左边的刻有“诗魂”,右边为“仰望东坡”四字。穿过“千秋景仰”大殿,我终於来到培了新土的三苏坟前,在清明节向我敬仰的一代诗魂致敬,我无比激动,无比期待。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与这个让我如痴如醉热爱的大诗人和文学家近在咫尺。 此时此刻,我想,每一个爱苏轼的人,每一个有着热爱诗词灵魂的人,在一代文豪苏轼面前都会感到这麼的心动、景仰和充满敬意? 这天当地也为三苏举行了公祭活动。千年后的今天,苏轼依然拥有着后世对他无尽的热爱。借用南宋词人刘辰翁的话来说,苏轼的一生,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是以为记。 编者註:本文作者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
|
来自: 太乙ocwfrzeutj > 《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