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北名医朱菊初:海宁朱氏外科创始人,时人以“活菩萨”誉之

 369蓝田书院 2019-04-12

引言:前几日,《原古》小编整理发布了《海宁有对中医父子兵,20多家医院没治好的病,他们药到病除!》一文,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和兴趣,对于海宁朱氏外科,很多朋友在询问具体情况,为帮助大家对朱氏外科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特地整理编发此文,欢迎大家传阅分享。

▲朱菊初(1915-2002),海宁路仲人,著名中医外科医生,朱氏外科的奠基人

生平简介:朱菊初1932年师从桐乡新文桥秀水浜沈时章先生学中医外科,1934年回斜桥路仲开业。对于深部脓疡、疔疮和慢性瘘管治疗,均有独到之处。朱菊初行医近五十年,治愈患者遍布杭嘉湖、宁绍平原及江苏、上海等地。1950年,朱菊初被选为海宁县第二届县人民代表;1981年,当选为海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目前,其子朱霁青是朱氏外科第二代传人,其孙朱良是第三代。其中,朱霁青于1955年随父学医,尽得其传。目前朱氏父子均在海宁市中医院(市肿瘤医院)外科工作。朱氏外科目前为海宁市中医名科,已申报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

(一)挂牌行医

“秀水浜沈时章门人朱菊初专治外科方脉”——这是 朱菊初先生在独立行医时所打出的招牌。隶书金漆,招牌就挂在朱家大院正厅的墙上。

朱家大院位于海宁路仲镇东郊盈家桥南,旁有一浜名卜家浜。浜底朝东有一大石埠,石埠的每一级均是用一点六米长的独块青石板铺就,十分坚实。紧傍石埠的北面,有一棵大榆树,边上有棵手臂粗的紫藤缠绕着榆树。榆树、紫藤枝繁叶茂,把这石埠遮在一片绿荫里。朱家大院东面便是传说的三国东吴儒将陆逊屯兵处,路仲人俗称之营里。朱菊初先生就在这片风水俱佳的地方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那一年他才十九岁。

虽说跟随桐乡高桥秀水浜沈时章老先生学习中医外科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和先生一道治疗病人也有不少,一般的外科疮、疖、痈均能处理,但独当一面、自立门户在家中开设诊所,菊初先生的心情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就在挂出招牌的前一天晚上,他第一次失眠了,脑子里一遍遍地放映学医时的那些细节情景。

记得第一次动手给患者挤脓血时,他轻手轻脚一遍一遍挤,不敢用大力,还连连打呕,患者却早已呲牙咧嘴痛得脸都发白,先生在旁看不过去,上前动手辣手辣脚一挤,告诉他:“做外科郎中,要心狠手辣,不能软手软脚娘娘腔,你怕病人痛不敢用力,病人反而痛得时间更长。”晚上熬制膏药也不轻松,一铁锅的麻油,里面混杂着不少碾成粉末的草药,他坐在柴灶边文火慢熬,熬一阵搅拌一阵,忍受着难闻的呛味,好几个小时里就这么不痛不痒地边添柴火边熬煎,直到黏稠度恰到好处为止。他不敢稍有疏忽,眼睛实在酸涩得要闭拢来,就连忙掐一下自己的大腿。因为他知道,假如打了个瞌睡,这火头过了,那一锅子膏药万一烧干了,可就前功尽弃了。还有识别草药、背汤头歌,这些也是费神费脑的事啊!

招牌挂出,菊初先生陆续地接收了几个患者,都是附近本乡本土的农民,大多是手上脚上生几个小疮小疖而已,这些常见的外科皮肤炎症他治得多了,给他们挤挤脓贴贴膏药也就完事,有时连费用也不收。

“菊初先生看外科本事勿错,人也好,有时连膏药钱都不收。”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引来了众多的求医者。

朱菊初当然非常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位上门来求医的患者,他明白作为一个医生,高明不高明,本领好不好,关键的关键就是要既省钱又要让患者好得快,也就是说不光能识得真病,而且要用得真药、便宜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带来更多的人气。所以他对待每一个患者都很热情,先宽慰一番,解除来者的思想负担,随后仔细检查,对症施药,或动刀或贴膏药或双管齐下。凡能一次解决问题的,他决不会让患者再次上门。他不像当时有些郎中先生,为了多赚点钞票,不顾医道医德,明明患者只是一点小毛病,却故意夸大一番,让患者一次一次上门,一次一次破费,直到看对方已无多大油水可榨,才把这真药用上。朱菊初说,病人患病已经十分痛苦,你不把他的毛病治好,为赚钞票拖他时间,你这医生的良心在哪里?

(二)声名鹊起

真正让朱菊初出名的,是两次冒险的施治。

陈某某,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幸患上了一个疖子。这疖子长在后脖子上,刚开始时只是有些红肿,他不当一回事,结果红肿严重而发烂,他才急了起来,东寻医生西治疗,这疖子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长越大,半个头颈也烂了。他打听到高桥秀水浜沈时章治疗疖子蛮灵光,于是就寻了去。结果沈先生一看,说这是俗称的“落头疽”,治起来有难度。看了几趟,也只是控制住了继续蔓延的势头,却无法使原溃烂部位消除炎症,沈先生也束手无策,只好老实告诉他,这病我是治不了了,你另请高明吧。

农民垂头丧气地回了家,跟家人一说。家人急死了,说你不要“远来和尚好念经”,郎中先生一个一个已经看了好几个了,还不如叫路仲镇上的菊初先生去看一看,人家都说他的本事不错。这农民说,“桐乡沈先生是菊初先生的师傅,他也说看勿好,难道他的徒弟比他高明?我才不相信呢。”可这烂头疖不治疗是要死人的,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农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消极态度,来到了卜家浜底的朱家大院。

菊初先生接待了这位农民。他仔细察看了患者溃疡处的情形,又详细询问了患者用过哪些药物。说实话,这“落头疽”,菊初先生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碰到,如何医治心中无底。他先将患者溃疡处的脓清理了一下,轻轻敷上自制的消炎拔毒膏药,又根据这几年自学的有关药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中草药知识,配制几贴内服中药,想通过内外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炎症问题。他关照患者注意忌口的事项,隔三天来看一次。在当时没有消炎针剂的情况下,菊初先生只能用中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施治。二十多天后,患者脸上露着笑容,跟菊初先生说,“先生,多亏你,我这疖子已经在好起来了,脓也勿出了,痛也不痛了。”菊初先生也很开心,给这位农民又检查了一下患处,看到疮口已经开始收口缩小,知道大功已经告成。他又配了几张膏药给这位农民,告诉他过一天换一次膏药就可以了,不用再来了。“谢谢菊初先生,谢谢菊初先生。”那农民打躬作揖一脸激动。

时隔不久,菊初先生家里又来了一位患者,也是个农民,他腰里长了个瘤。他说这瘤已生了三四个月了,看过几位医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也曾去过桐乡沈时章先生处,还是不见好转。听说菊初先生不久前医好了一个生烂头疖的,心想这次有希望了,所以到这儿求先生治一治。

患者正值壮年,可由于腰里那痈作怪,又是化脓又是痛,他直不起腰,人向前倾,不要说从事体力劳动了,连睡觉都成问题。看着患者满脸痛苦的样子,菊初先生决定收治这位农民。确切地说,这位农民长的是腰痈,当时湖州、嘉兴的中医外科都尚未医好过这种病,其治疗难度可想而知。按现在的诊断,它的名称叫软组织蜂窝炎,其症状像个蜜蜂窝,溃疡严重时,一个一个蜂窝样的小洞会布满腰部,如不加以控制将危及生命。所以当时的外科医生只要一谈起腰痈,都是一脸无奈,因为无特效药可以治疗。

有过上次治疗“落头疽”的经验,菊初先生这一次还是依照上次治疗“落头疽”的思路,双管齐下进行施手。考虑到患者的发炎溃烂面积较大,菊初先生要求患者三天来看一次。每一次换药,菊初先生都要给患者清除疮口,将脓挤出,贴上新配制的膏药。半个月过去,一个月过去,奇迹出现了,患者腰部溃疡化脓停止,溃烂边缘处看得出在长新肉了,患者的疼痛感大为减弱。又过了一个月,患者腰部溃疡消失,整个疮面全部结痂,只是还有些痒而已。患者不仅可以平卧于床,而且还能下地干活,精神面貌大变,逢人就说菊初先生如何如何神奇,医好了他的腰痈。

这位农民为了感谢菊初先生,在农历十二月廿六这天,特地挑了一担年糕上菊初先生家,无论如何要菊初先生收下这担百十来斤的年糕。菊初先生拗不过这位农民的犟劲,只好收下了年糕,但回给这位农民的是一大包南北干货。菊初先生对这位农民说,“你田里劳动所得,十分不易,年糕我收下了。这些南北干货过年时可以派派用场,你也收下吧。”该农民感激涕零,称菊初先生是活菩萨。

从此以后,朱菊初的名声大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其师沈时章也佩服起这个爱徒来,遇有疑难外科病人,也时常请徒弟前往帮助施治。

络绎不绝的求医者,使菊初先生应接不暇。在与无数求医者的接触中,他发现有许多病人是从宁绍地区来的,一路上舟楫往来,颇费时日颇费周折。为解决这些远道而来求医者的实际困难,菊初先生腾出了三间厢房,请来当地泥水匠,搭起了十多付简易灶头,购置灶具,免费供应柴火,让求医者烧饭做菜。据附近一些年长的村民所述,最多的时候,远道而来求医的小划子船停满了整条卜家浜,十多付灶头都不够用,可见当时朱菊初接待患者的盛况。

(三)退而不休

男子到60岁是要退休了,朱菊初先生却到了66岁才真正从医院退休,回到路仲老家。因有了空闲时间,便重操旧时爱好,院子里又种上了各色花花草草和果树。锄草、除虫、施肥、浇水,先生搞得不亦乐乎。然而,这种自得其乐的老年生活不时要被外人来干扰一下。姜尚80岁时渭水河边无钩垂钓,志在“愿者上钩”,菊初先生路仲种花植草意在安度晚年,但面对慕名专程前来的求医者,却无法回绝也不愿回绝,于是用一以贯之的热肠,识诊指点。碍于已经退休,先生不便再开处方、配药,便委婉告诉来者,可去其长子处配药。尽管如此,不知先生已退休的外地求医者依然往海宁斜桥他原供职的医院赶去,当得知先生已回老家路仲,便马不停蹄赶往路仲,这样的情况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1986年的某一天,路仲卜家浜朱家大院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男一女,风尘仆仆,满脸疲惫。他们一见菊初先生,就激动地向菊初先生说,“终于找到你了,终于找到你了。”先生一听口音像是宁波那边的,就让他们慢慢说。女的叹了口气,把事情一五一十向先生作了倾诉。原来那位女的是余姚人,姓王,男的是她的舅舅,她是特地来为弟弟求医的。她的弟弟叫王国军,被多家医院诊断为骨癌,杭州、上海看了大小二十多家医院,医药费花去了数万元,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18岁的小伙子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上海医院已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在此命悬一线的情况下,王国军的姐姐无奈从上海赶往余姚准备和家人商量办法。就在回余姚的火车上,王国军的姐姐从车上旅客的交谈中得悉了菊初先生的医术,兴奋极了,便决定找菊初先生为其弟弟治病。第二天她叫上舅舅陪同,赶到斜桥医院,一到斜桥医院,方知菊初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他俩就打听了去路仲的路,走走问问一路寻到了菊初先生的家。王国军的姐姐含着眼泪恳求菊初先生能为她弟弟看一看病,“死马当作活马”来治吧。菊初先生听了王国军姐姐的述说甚为感动,决定接收这个特殊的病人。先生即与在海宁中医院做外科医生的长子朱霁青说好,让王国军去他那里接受治疗。次日,王国军就从上海转移到了海宁中医院,霁青与父亲察看了患者病情,商讨后诊断为骨髓炎而非骨癌,随后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内外并治,三个月就治愈,花费医药费只有数千元。为此王国军全家是感激万分,称菊初先生父子是王国军的再生父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国军后来成了鼎鼎有名的王龙集团董事长。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朱菊初将之制成匾额悬挂在墙门两边。他告诫儿女,做人应该淡泊、虚心,不要争名夺利,要如水如竹。水底莲花升、九香散、七宝散、膏药、药线、药条这些花了自己毕生心血研制的独门外科秘方丸散,已经传给了长子霁青,后来孙子朱良也掌握了家传医术,三代中医外科,后继有人,晚年的菊初先生脸上充满了宽慰和蔼的笑容。他踱着方步在大院里转悠转悠,看看花,花是那么的鲜艳;看看鱼,鱼是那么的鲜活;看看果树,果树上已是硕果累累。

邻居在门外高声地叫喊:“菊初先生,你儿子来了!”“呵呵,让他们来吧,让他们来吧,这儿是他们的家啊!”

夕阳血红,照在西墙的帮岸上,先生亲手植的两棵榉树粗得需两个人合抱了,伟岸地挺立着、挺立着,接受着这晚霞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