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宁有对中医父子兵,20多家医院没治好的病,他们药到病除!

 369蓝田书院 2019-04-12

中医世家的故事有很多,今天《原古》公众号小编援引“海宁日报”此前的一则报道,介绍一对在海宁有名的“中医父子兵”,他们的故事很有传奇意味。

这对父子是朱氏外科第二代传人朱霁青和第三代传人朱良。说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朱氏外科:

朱氏外科的奠基人,是浙北著名中医朱菊初。1932年师从桐乡新文桥秀水浜沈时章先生学中医外科,1934年回斜桥路仲开业。对于深部脓疡、疔疮和慢性瘘管治疗,均有独到之处。朱霁青是朱氏外科第二代传人,朱良是第三代。其中,朱霁青于1955年随父学医,尽得其传。目前朱氏父子均在市中医院(市肿瘤医院)外科工作。朱氏外科目前为海宁市中医名科,已申报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

原本,小编对于朱氏外科虽然久闻大名,但是也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刚巧,采访的时候,小编突然开始打嗝,一边打嗝一边问,就这样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朱良医生看不下去,让小编剪下一段指甲。这是什么操作? 

然后,朱良医生把剪下的指甲片放进了烟丝中,让小编吸了两口,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编立刻就不打嗝了!(我真的不是托儿)

“这个偏方就是我爸爸教给我的,挺灵的。”朱良医生不紧不慢把烟头掐灭了。从那刻开始,小编就觉得,这对父子一定不是没有故事的老中医。

(一)

小时候,我是看着烂脚吃饭的

小编到朱氏外科的时候,已经快到吃午饭的点了,可是诊室里依旧很热闹,不停有人进来询问是否可以加号。在市中医院(市肿瘤医院)门诊二楼西北角的朱氏外科,朱霁青父子每天都坐诊,周末也不休息。

据两位医生说,朱氏外科一天要看100多号病人,越是节假日越是忙碌,所以,别说是什么父亲节了,就算是春节也得加班。

朱霁青今年80岁,坚持每天与儿子相对而坐,为病人看诊;儿子朱良今年49岁,他笑称已经有32年工龄了。

学医这件事儿,在朱良看来是自然而然的,“我小时候就是看着烂脚吃饭的。”还在读书的时候,朱良中午到父亲的诊室,病人很多,朱霁青坚持要把病人看完才吃饭,基本要到下午一点多。所以每回都是把饭先给朱良打好了,放在诊室里,自己继续看病。朱良说,他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父亲给病人看诊,久而久之,对于溃烂的皮肤也就“免疫”了,常人觉得恶心的画面,他能边看边吃饭。

(二)

坐父亲身边四年 医书翻烂

从1987年开始,朱良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医。父亲看诊的时候,在身边放一把小椅子,朱良就在边上跟着学,手边放两本父亲给他的医书,一坐就是四年。

针对每个来看诊的病人,朱霁青都会把这种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透彻,病人走了之后,朱霁青立马就会转头交代朱良,让他在医书上找到这种病的典型病例通读,“书上记载的都是最典型的症状,但病情不会一成不变,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我活学活用。”四年下来,这本书都已经快翻烂了。

朱良跟朱霁青学医的四年中,父亲跟每位病人的沟通都很充分,“他们来看病,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怎么了,不能只是知道这种病的名字。”这句父亲的教诲,朱良一直记在心上,所以,他也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跟病人说清病因。

比如生带状疱疹的病人,总喜欢用土方子来治病,有很多人用墨水或者泥巴把带状疱疹圈起来,就以为可以隔断疱疹的延续。这样的病人,几乎每隔两天就有一个。碰到这样的情况,朱良会不厌其烦跟病人解释,带状疱疹一般是因为小时候出过水痘,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发出来的,主要还是要抗病毒,提高免疫力。

朱氏外科这么多年,一直是零投诉,医生与病人充分沟通,病人对医生有了信任,自然没有医患矛盾。

(三)

名声在外却不挂一面锦旗

在朱氏外科看诊的,不一定是海宁人。周边县市的病人,也会慕名而来。

去年,盐官镇的盛大伯拖着一条发烂的腿找到了朱氏外科,别的医院要求他截肢,朱良却用一瓶麻油把盐官盛大伯70年的流火腿治好了。成本只要二十块钱!朱良说,朱氏外科治病喜欢就地取材,比如用白醋泡手足这种治疗方法,尽量给病人减轻用药负担,能不做检查就不做,碰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会酌情免除费用。

后来,一对宁海的夫妇特地来到海宁,用手机给朱良看了自己父亲的腿,朱良给他们开了药方,一个月后,宁海这家人带着老父亲一块儿赶到了市中医院(市肿瘤医院),为他们送上了锦旗。

从外地赶来找朱霁青的病人就更多了。近期,有一位余姚的病人,患有骨髓炎并发症,看了20多家医院,最后,在朱霁青的治疗下痊愈了,病人对朱霁青感恩戴德。

从医六十余年,朱霁青没有休息过,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是他还定期到斜桥、桐乡等地坐诊看病,感谢他的病人数不胜数,朱霁青却从来不把锦旗挂出来。

记者在柜子里翻出了两面折叠的锦旗,朱霁青说:“不用放出来,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儿,给病人解决痛苦,是我们的修为。”

(四)

除了看病,他们还讨论什么

朱霁青与朱良每天相对而坐,碰到了疑难杂症就会一起讨论,有时候到了家还是在说病人的情况。除了看病,他们还有别的话题吗?答案让人意外。

“我们的话题很多!因为我们父子俩爱好差不多。”朱良掰着手指开始数:种花、养乌龟、养鸟、养蛐蛐、收集茶壶、做菜。基因真是神奇的东西,朱霁青喜欢的东西,朱良也都很喜欢。

有一回,山东的一位朋友送了朱良30只小乌龟,朱良跟爸爸说:“我们平分,你15只,我15只,好吧?”

前段时间,朱霁青外出旅游,好不容易打个电话给儿子,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花浇水了吗?乌龟喂了吗?画眉怎么样了?“我还等着他问问看家里人怎么样,或者是工作怎么样,没想到就结束了!”朱良“抱怨”,出门在外,老头子就只挂着家里这些花花草草,鸟兽虫鱼。

(五)

父子彼此眼中的对方

慈祥、可爱、值得尊敬。这三个词,是作为儿子的朱良给父亲朱霁青的评价。

对于慈祥这一点,朱良作了说明:只要不是跟医学有关系的,他还是很慈祥的。言下之意就是,在专业上,朱霁青还是很严格的。从小时候开始,朱霁青就要朱良练好基本功,有时候让他一整天都要做膏药,那会儿天气热,也没有空调,一天下来汗流浃背不说,十根手指都会肿起来。

但也是朱霁青的这份执着,让朱良一直很尊敬父亲,60多年从医历程,朱霁青没有懈怠过,不曾浮躁过,直到现在,朱霁青还是坚持自己做药膏,做中医小手术刀,搓药线和药条。



至于可爱,朱良说,父亲在生活中是个“老顽童”,斗斗蛐蛐遛遛鸟,很有童趣。

在朱霁青眼中,朱良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打小学医就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干这一行,经常要看到腐烂的肉或者是皮肤病,普通人见了多少觉得恶心,朱良却从来不嫌弃,耐心扎实地学习中医。

朱霁青年轻的时候,父亲手把手教他中医的学问,如今,很多新的药出现了,朱良会跟父亲介绍。父子俩互相探讨医术,想把朱氏外科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从病痛中解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