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周幽王色令智昏,他任用奸佞,宠信美人褒姒,褒姒不爱笑,为博美人一笑,点燃烽火台的烽火,当诸侯们发动援军前来勤王后,站在高台上告诉大家:“不好意思亲,我是开玩笑的。”此时引得褒姒大笑,而周幽王因此甚是开心,在场的众诸侯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飞过,愤恨离去。经过多次对诸侯的“捉弄”,诸侯们没有人愿意来救驾了,当犬戎真的攻过来的时候,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 然而,烽火戏诸侯是被人编纂出来的,篡改历史的人就是司马迁。古代没有汽车,你就算看到烽火想要赶来镐京肯定要骑马,不光诸侯自己要赶来,还必须整备军队,带军队来勤王吧,你离的近的也至少要花几天吧,离的远的就来的更慢了,离镐京远近不一,诸侯们也不可能同时到达,而且我也不觉得把勤王的诸侯军队骗过来有什么好笑的?如果这样褒姒就能开怀大笑,那褒姒的笑点也太奇怪了。 在周幽王之前有夏桀与之妹喜,纣王与之妲己的故事,他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人的本性,好色。他们宠信美人,实行暴政,最终导致江山易手,夏桀和纣王固然暴虐,但他们两个只是和自己的美人么么哒,夏桀和纣王也没有随意调动军队,为其玩乐,如果烽火戏诸侯是真实存在的,那周幽王还不如夏桀和纣王。况且在离西周更早的史料里竹书纪年呀诸如此类都没有记录这件事,反而到了几百年后的西汉在司马迁手里,这个故事变成了现实,被太史公大书特书,所以可以肯定烽火戏诸侯是假的,是太史公编撰的。 历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阿彬认为,把文明传于后世,告诉后世使其能“以史为鉴”,唐太宗李世民不就说过吗?:“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需要真实的,真实的历史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一向彪炳公正在自己临终父亲面前发誓要报效朝廷,司马迁对临终的父亲发誓道:“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这样一位贤者为何会编撰一个故事欺骗我们呢? 唉,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没有人愿意活得卑微,以今论古,英雄也会为五斗米而折腰,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不公、很多无奈,更不要说在2000年前的西汉了,那是一个君权神授的时代,也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父亲死后,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这时候皇帝是谁?是北域匈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你别以为雄主就是完美的,事实证明伟大的皇帝脾气都不好,雄主的臣子可不好当。 公元前96年,李广之孙李陵打匈奴的时候没打过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因此非常恼火,司马迁你安心当个吃瓜群众就好了非要吹牛逼,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司马迁说的对吗?他讲的是事实,但有时候不能瞎说大实话。 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司马迁包庇李陵辩护,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忍受了各种酷刑,三年后他忍辱负重,为了保全性命,被割了“弟弟”。这虽然说很是屈辱但是史记未完成,怎么可以轻易弃世?这才有了烽火戏诸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周幽王真正亡国是因为他宠爱褒姒,故想废掉申后和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因此遭到申侯记恨,联合犬戎杀入镐京的,周幽王“废长立幼”失信于诸侯,才因此亡国。 这不正应了汉武帝的经历吗?汉景帝废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夏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为皇后,同月丁巳日,王娡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汉景帝死后刘彻登基。太史公已经遭受了宫刑,他此时更懂帝王心了,你把周幽王的真实情况挑明了说,那不是就在影射陛下吗?不就是说汉武帝得位不正,西汉将亡吗?他哪还敢这么干?周幽王也不是什么好人,就让他背锅吧,所以有了烽火戏诸侯。 这也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吧,如果不是这样,那也许今天就不会有《史记》了。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