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城市滨水区是滨水城市最重要的休闲旅游区域,研究和借鉴国际城市滨水区开发成功案例,有助于我国滨水城市的经济发展。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焕发城市中心的活力,北美率先发起了城市滨水地区重建和再开发运动,并逐渐蔓延到欧洲和亚洲。到1980年代,城市滨水区复兴运动几乎遍及全球,本文以温哥华格兰威尔岛(Granville Island)项目为例,以系列文章形式探讨城市滨水休闲区的开发与实践。 格兰维尔岛位于加拿大市佛斯河流域南岸,实际上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与温哥华市中心隔水相望。占地面积14.2公顷。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富庶的潮汐盆地。然而城市的建设使这片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结果是大片原始森林遭到毁灭性开发。随着1909年格兰威尔大桥的建成,城市跨过佛斯河向南发展,这片沙地被正式命名为“格兰威尔岛”,并作为工业用地繁荣一时。当时最早搬到岛上的企业——卑诗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木器加工厂房,今天作为大众市场的一部分依然在使用。在鼎盛的1930年,有大约1200名工人在岛上工作,行业涵盖锯木业、钢丝绳、铆钉、水泥制造、油漆业等。
转机发生在1972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从国家港口委员会手中收回了对格兰维尔岛的行政管辖权,同年,作为佛斯河流域复兴计划的一部分,出资2000万加币将格兰维尔岛改造为服务于周围居民的社区中心。自1976年开工建设以来,已陆续投资7000万加币。总结其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针对以保护为主体的规划布局,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复兴模式及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的复兴策略,对我国类似地区复兴改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格兰威尔岛的实践成功在以保护为主体的规划布局、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复兴模式、以及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的复兴策略上。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老建筑的再利用、景观设计的系统性和交通方式的多样性等。例如,建筑的雨篷、沿街装饰物等被刷成不同的颜色,反映建筑物的不同功能:绿色代表娱乐、红色代表商业零售、黄色代表生产、蓝色代表水上活动等,从格兰威尔大桥上俯瞰整个格兰威尔岛时,景观效果非常壮观;再如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场地的滨水特征,从临水住宅到戏水公园、水上平台、游艇码头以及各种水上体育活动应有尽有。另外包括公共汽车、自行车、小轮渡以及步行在内的多样化的交通也是格兰威尔岛改造的一大特点。这个多功能交通体系的提出,本意是为了鼓励大家放弃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岛上的交通拥挤。想法挺好,但实际操作效果一般,岛上的汽车依然非常拥挤,节假日车流量大时甚至需要义工来指挥交通。 总之,后工业景观是西方国家对工业文明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提出的系统性对策,并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工业废弃地的再生问题是我国大量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程度高、速度快,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区的某些地方已经显露出了一些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实践作为后工业景观尤其是后工业艺术社区的经典范例,其以大众艺术为导向、文化传承为目的、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复兴模式,对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这一案例的成功是基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经济背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废弃地而言,建设后工业景观应采取怎样的设计方法、实施过程和运营模式还需要依据客观的分析研究做出慎重、科学的解析与求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