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位不得不提的隋朝书法家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9-04-12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六千多年。现存最早的汉字体系是商代的甲骨文,经过历史的变迁,书法在不断地演变,从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篆、隶、楷、行、草的出现,形成了一清晰可见的运行轨迹。

▲甲骨文拓片,点击放大可看到右上角的译文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隋朝并非仅仅是六朝风气的延续,而是“上接六朝,下开三唐”,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虽仅仅三十余年,但也有诸多可取之处。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终统一南北,结束了汉朝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非常重视文治,也很重视书法,随着政权统治的统一,南北分立的书风也终于融合。

▲大隋秘丹墓志

在隋朝书法中,存世可见的以楷书为主。

从结体来看,一是东晋、北魏一脉传承的斜画紧结类型,一是源于北周、北齐的平画宽结类型。

▲丁道护 启法兴国寺碑 局部

从风貌来看又分了四种:一是智永、丁道护作品代表的平和正美;二是以《董美人》、《苏孝慈》为典型的峻严方饰,这两者开启了欧阳询、虞世南的作品格局。

▲隋董美人墓志 李盛铎题跋本 立轴纸本清晚期拓本

(点击放大查看)

三是以《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为典型代表的浑厚圆劲;四是以《龙藏寺》为代表的秀朗细挺,《龙藏寺》号称隋碑第一。这两者又开启了后世褚遂良、颜真卿作品的风格。

▲龙藏寺碑 局部

隋朝书法家虽多为前朝遗老,但有三位不得不详细介绍一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

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陈朝高僧,俗名王法极,字智永,号“永禅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传承者,亦有所变化,平正和美,体兼众妙。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局部

智永从小就向萧子云学书法,后来,萧子云奉诏为梁武帝摹写周兴嗣所编写的《千字文》。于是,萧子云就让其弟子智永做他的助手。

智永从此有机会进入内府的藏书阁,阅遍了王羲之的诸多墨迹,并由此书艺大进,激发了他继承祖法,传诸后世的念头。

为了专注学习王家书法,免除世俗干扰,智永和他弟弟一起遁入佛门,捐宅为寺,曰“永欣寺”。梁武帝为其所感动,特颁赐“永欣僧”匾额,以示褒奖。由此,智永被后人尊称为“永禅法师”或“永禅师”。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局部

永欣寺后来改名为云门寺。据说,智永将传家之宝《兰亭序》带到了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专门的练书阁楼,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智永这一练,就是三十年,用功之甚出了名,他将自己写废的毛笔笔头装满了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自撰铭词,称之为“退笔冢”。

后来,登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踏破了他户外的门限,最后只能用铁皮来加固,这个故事后来演绎成了典故,叫”铁门限“(一说“铁门槛”)。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局部

相传,智永当年曾写了《千字文》八百本,散发给了江东诸寺各一本,以借佛门之力来推广王书。

但到北宋时,宣和内府内仅存了七卷《真草千字文》,而到南宋至今则只有一卷留世,就是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的薛嗣昌石刻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局部

还有一卷则早在唐代就流传到了东邻日本,是保存完好的墨迹本。其余在中国本土的,到了南宋之后,都成劫灰。

墨迹本《二体千字文》藏在日本的东大寺,没有署名,很多认为就是智永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是唐人的临本,至今争论不休。

欧阳询,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陈朝,家族为陈朝官宦。欧阳询出仕于隋,但官职不高。后来窦建德建立了东夏,欧阳询和虞世南被留用,欧阳询曾任太常卿,即礼仪的最高长官。

再后来,唐统一天下,欧阳询再次作为降臣入唐,任五品给事中,时年已65岁。欧阳询任上曾修《艺文类聚》,是汇聚汉朝以来词章名篇的巨著。

▲房彦谦碑 局部

他书学王羲之,而有自己创造,其字笔力险峻,清奇瘦劲。欧阳询对王羲之书法作品非常珍视,相传有一天,他在一个朋友家发现一本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学书的《指归图》后,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最后以重金买下。

欧阳询把《指归图》当成宝贝,放在案头日夜揣摩,刻苦学习,最后终于领悟了王羲之笔法的精髓,并用于自己的书写。

当时,欧阳询书法作品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推重,只要能得到一小幅他的书法真迹,人们便如获至宝,将其作为范本进行临摹学习。

▲化度寺碑 局部

欧阳询是位全能的书家,号称八体(大小篆、隶书、真书、行、草、飞白、章草)尽能。其书法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

他的书法名声之盛,让他作为一个李建成集团中人,能得到朝廷重视。其代表作有:《房彦谦碑》(隶书)、《化度寺碑》(楷书),被姜夔、赵孟頫评为欧阳询楷书之冠,唐拓本分别藏于英国、法国。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欧阳询一生勤奋,刻苦临池,老而弥坚,其楷书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是现今学习书法入门的第一法帖。

这是他76岁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称心得意之作。这么工整严谨的楷书,竟出自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之手,实在令人称奇。

此碑法兼南北,既有北碑之遒劲雄强,又有南书之清雅秀丽,刚柔相济,耐人寻味。碑上之书笔法瘦硬通神,结字雍容婉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法度森严,雅俗共赏,为千古名作,影响深远。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欧阳询在世时声名远播到夷狄,如实夷狄之人看到欧阳修的笔迹,一定会断言他是一个魁梧有力之人,足见欧阳询字迹笔力险劲。

与欧阳询齐名的虞世南也评价他说,随便用什么纸笔纸笔,写出来的字依旧能令人如意,可见欧阳询书法技艺之精妙。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陈朝名门望族之后,曾任陈朝五品官、东夏贰侍中、唐秘书监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相比于欧阳询的仕途坎坷,虞世南深受李世民倚重。

▲孔子庙堂碑 局部

《旧唐书》记载,虞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司马光称,“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

进入贞观年间之后,虞世南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孔子庙堂碑 局部

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之后,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因此,虞世南也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汝南公主墓志铭(下文有局部高清图)

入唐时他已步入晚年,书法虽日渐遒劲,更见雅正,但积习久深,未见改体。他的书法“下笔入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虞世南继承王书正统,正迎合了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尊崇,后世也往往跟随李世民的论调扬虞抑欧。

虞世南传世作品可信的有《孔子庙堂碑》,原碑已毁,摹刻品藏于陕西博物馆。虞世南传世书迹尚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本。

▲汝南公主墓志铭 局部

欧阳询与虞世南二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都在书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谓初唐书法双星。但其二人人生际遇却不尽相同,书法风格也颇有差别。可以说一刚一柔,一险一平。本质上讲,仍是古质和今妍的差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