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转移性恶性肿瘤只占胰腺肿瘤的2%,临床病理学上分为两种类型:孤立的胰腺转移灶和全身播散情况下的胰腺侵袭灶。遗憾的是,大多数病人发现胰腺转移灶时,常伴随着其他部位的转移。尽管有文献提示将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肾癌、转移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移灶切除会改善病人预后,尤其是位于肝、肺和脑的转移灶。但是,对于胰腺转移灶的切除效果仍然处于未知状态。可能是由于该病的罕见性,目前没有相关的前瞻性随机或病例对照研究,也没有相关指南。 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总结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胰腺转移性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相关进展,论文于近期发表于《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杂志。 检索PubMed, EMBASE和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其中纳入我中心29名病人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症状、原发肿瘤病理、有无其它部位转移、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时间等信息,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为肾癌(P<0.001)、诊断时病人未出现症状(P=0.017)、R0切除(P=0.035)的病人有生存获益。 对于胰腺转移性恶性肿瘤,手术能一定程度上为病人带来生存获益。但对于病人的筛选至关重要,包括原发肿瘤类型、原发灶的控制、胰腺转移灶的可切除性以及病人对于手术的耐受性。其中,肾癌转移性胰腺肿瘤占了大多数,绝大多数病人诊断时无明显症状,并且病人在原发肿瘤至发生胰腺转移之间间隔时间较长(中位时间约93个月),肾癌病人应接受长期随访。该类手术尽量在大体量医学中心进行。 第一作者 黄秋依硕士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胆道肿瘤中心 刘辰教授 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师从我国著名胰腺外科专家倪泉兴教授,致力于胰腺肝胆肿瘤的临床诊治工作20年,尤其擅长腹腔镜微创胰腺肝胆手术。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助理,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助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微创手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协作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秘书兼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秘书兼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腔镜外科学组委员等。率领团队每年完成胰腺肝胆手术300余台,2012年主持的“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获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比赛“金手指”大奖。2015年获国际胰腺病协会(IAP)颁发的年度“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Outstanding Surgical Video”大奖。 2016年获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度杰出青年医师”大奖。科研方向以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研究、基因分型及个体化治疗为主。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总分超过100分。 罗国培教授 副教授,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现为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协作学组委员。2011年获美国胰腺病学会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17年入选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发表SCI论文42篇,包括JCO、Ann Surg等,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4 分(第一作者)。 程合医师 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师从著名胰腺肝胆外科专家虞先濬教授。自2010年从业至今,致力于胰腺肿瘤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现为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协作学组委员。 金凯舟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