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看似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却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一环。长辈常常告诫孩子,直接饮用自来水或自然界中的天然水是不卫生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还会埋下潜在的致命危险。这一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绝非危言耸听。那么,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小小一滴水,看似清澈透明,其实在它之中还蕴含着庞大的“微观世界”,可谓热闹非凡。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原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其中较大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主要通过水厂净水工艺中的混凝反应及沉淀处理得以去除。而除此之外,水中还可能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许多微生物,其中不少会对人体有害,例如农村的河流或地下水常会受到人畜粪便的污染。大肠埃希氏菌、链球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致病微生物,均可通过粪便传播,它们在生长繁殖的同时造成了水源污染。若人不慎饮用了这类污染水,极可能引发肠道感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烧、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致死亡。
因此,原水经沉淀等初步去浊处理后,还要有进一步的过滤以及消毒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致病微生物,使供水达到国家标准。消毒的方式主要为加氯,液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可在微生物内部起强氧化作用,破坏其生物酶系统而使之死亡。经加氯消毒之后,自来水通过输配管网送至千家万户,而在这期间,破损漏水的水管又可能为饮水安全带来新的问题。
除了微生物之外,水中的污染物还可能包括无机物、有机物以及放射性粒子等。这也提示我们,在野外,那些看似清澈的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干净”,它的污染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从中获取饮用水要格外谨慎。《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中对城市供水的水质作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水中不得含有致病微生物;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为了尽可能避免相应的污染,自来水厂的选址多位于河流上游,远离医院、工厂、核工业等场所。
新鲜的白开水,大概是人们日常补充所需水分的最佳选择——高温煮沸杀灭了其中的微生物,除去了大部分消毒步骤中引入的余氯,与此同时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水煮过久,水中的硝酸盐会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久饮这种水同样会危害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