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固有的认知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来维持它们的生存基础。而动物们呢,由于没有叶绿体等细胞器来进行光合作用,则是通过吃植物或者其他动物来获取生命所需要的能量。但是,在动物界中,偏偏有那么一些“奇葩”,当大多数动物早早起床四处奔波寻找食物的时候,它们却安心当起了“饭来张口”的小少爷。饿了?晒晒太阳就好啦! 海兔,又叫海蛞蝓,以各种海藻为食,有些海蛞蝓还会利用自己那套独步天下的“吸星大法”,吃了什么颜色的海藻,随之就变成什么颜色。这样就可以和藏身处的海藻“无缝对接”,不易被天敌发现了。然而,对于某些海蛞蝓来说,吃下去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掩护自己的保护色,还另有一番作用。据国外媒体称,一种绿色的海蛞蝓能够通过摄食来“盗取”藻类的叶绿体,从而通过光合作用像植物一样从阳光中获取能量。这种海蛞蝓叫绿叶海天牛,生活在北美东部海岸。它们将最爱的无隔藻吃下后,会把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保留下来,储存在自己的细胞中,而靠着这些“夺取”来的叶绿体,它们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给自身提供能量,一辈子不愁吃喝了——虽然这“一辈子”,也就一年而已。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在2007年,西德尼·皮尔斯和他的团队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绿叶海天牛,发现它们的叶绿素是自己制造的,并非通过藻类获得。而且在它们的体内也发现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基因,并且未孵化的小海天牛体内也同样拥有这些基因。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了。
绿叶海天牛通过“抢”别人的叶绿体来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动物则会采取比较“友爱”的方式。一些动物与藻类通过“合体”,可以互利共生,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动物从藻类的光合作用中获得氧,而藻类也得到了动物的代谢产物。热爱抓水母的“海绵宝宝”便是其中一种。通常在食物较为匮乏的水域中,海绵就会与相亲相爱的好基友——绿藻,发生共生的关系。绿藻寄生在海绵的中胶层中,吸收海绵代谢的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产生的氧气就可以提供给海绵。当海绵遇到绿藻,它们便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恒定不变的法则,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为了生存而使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办法也是屡见不鲜,这也使得我们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惊喜。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