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至永乐年代,是明朝“战神”最扎堆的时代。又出了个喜欢亲自带头砍人的皇帝朱棣,五次领兵征漠北,把鞑靼人都吓得快躲进西伯利亚去。如此横扫天下的战神,真个是光彩照人。 战无不胜的朱战神,不管打仗还是管人,都是标准的硬汉作风。但唯独对一位西北边将,朱战神却常常表现出难得的温柔:有御史告他独断专行,反而被朱棣一顿骂,说这人有资格独断专行,甚至他本人主动请求汇报工作,朱战神反而体贴回复说:打仗的事你看着办就行,不用请示。因为这个人,以他辉煌的战功与卓越的军事才能,绝对受得起朱战神的温柔:宋晟。 (宋晟) 宋晟的家族,堪称明初生猛的武将世家,父亲是朱元璋的爱将,哥哥阵亡在朱元璋定鼎江山的关键战役:南京战役。为了大明王朝的一统天下,老少爷们子弟兵齐上阵。 这其中的宋晟,更是极具个性,早期跟随的领导,又是大明朝出名的智将邓愈,长期边打边学,等着大明朝建国后,已出落得一身好本事。明朝开国后,又袭了父职,仕途十分得意。 但年轻人太过得意,就容易载跟斗。洪武十二年,宋晟摊上个大事,给贬到凉州卫当指挥使。摊的什么事,《明史》上没细说,明人笔记野史里的说法雷人:他回南京探亲,一高兴就和一群勋贵子弟炫富,在秦淮河上租了个装饰华丽的大船,一路招摇显摆,却偏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然后一顿严惩。虽说传言当不得真,但从后来的事实看,这严惩却显然是好事:砸掉了一个年轻人身上最后的骄娇之气,换来一位沉稳老练的战将。 就任凉州的宋晟,起初有多苦逼?作为大明的西北要塞,凉州从元末起,就被战乱虐了千百遍。宋晟到来前的九个前任,阵亡了四个,撤职查办了三个,还有两个死于士兵哗变。贬到这里,不是受虐,就是找死。 但宋晟却既没被虐,也没送死,所有的苦逼,都被他出手就轻松搞定:凉州又穷又苦,种啥庄稼死啥,那就兴修水利,开渠灌溉。军队纪律更严抓,严惩欺压百姓的兵痞,于是战斗力直线上升,等到宋晟到任的第三年,明朝监察御史蒋星巡视到此,便惊讶的看到了凉州纵横的良田,潺潺流淌的水渠,郁郁葱葱的林木,士气高涨的士兵,安居乐业的百姓。消息传回南京,朝堂之上也小小惊喜了一下。 谁知第二年,宋晟又干脆送给明王朝一个超大礼包:亦集乃路大捷。 亦集乃路,是自从元顺帝跑路后,明太祖朱元璋便寝食不安的一个大患。此地位于凉州北面,驻守此地的,更是彼时北元名将“吴国公”把都刺赤,此人作战生猛且狡诈,多次击败明军,人送绰号黑将军。更为严重的是,这时北元反攻中原的贼心还没死,亦集乃路就成了桥头堡,好比一只强壮的右胳膊,年年都要锤明朝几下子。 听说凉州脱贫致富后,把都刺赤就动了心,带着大部队慕名而来,打算狠发一笔横财。明军慌忙迎战,此君还是一如既往狡诈,发挥骑兵优势打机动战,几个来回就让明军吃了大亏。正打得高兴间,忽然噩耗传来:别打了,宋晟带兵攻克亦集乃路,抄了你家老窝了。 宋晟实在不按套路出牌,你侵扰凭什么我一定要迎战?干脆带兵直扑亦集乃路。等着把都刺赤慌慌张张带兵回援,又正撞进明军口袋里,被结结实实一顿修理,连他本人在内,一万八千多蒙古军被活捉。大名鼎鼎的“黑将军”,就这样被宋晟揍的生活不能自理,北元王朝的右胳膊,更叫宋晟一口气砸的粉碎。 捷报传来,宋晟一下扬名立万,官位也连年刷刷看涨,一口气成了“右军都督”,而不骄不躁的宋晟,则继续回馈好礼:除了曾跟随蓝玉西征罕东,帮助周兴扫平开平卫,以及南征西南蛮族外,他最为闪耀的一战,便是奇袭哈梅里。 哈梅里,便是今日新疆哈密,历朝历代,都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明初的时候,这里是元朝藩王兀纳失里的地盘,这位王爷起初还算老实,曾主动上表沉浮,可等着明朝开通了西域,丝绸之路恢复了商贸,他就变得不老实,不但经常打劫商队,甚至还扣押西方国家使臣,终于把明太祖惹怒了:宋晟,揍他! 宋晟的大军出发了,传说要挨揍的兀纳失里,却十分淡定:哈梅里地势险要,有茫茫沙漠做天险,明军就算能爬过来,也得累到瘫。到时候以逸待劳,谁揍谁还不一定。就在兀纳失里满心淡定,吃喝玩乐的时候,突然隆隆的战鼓声汹涌而来。跑上城头一瞧,惊见宋晟大军战旗飘扬,士气高涨,红了眼睛的大明战士们嗷嗷呐喊,恨不得当场卷袖子上阵,胖揍兀纳失里。他们是飞过来的? 原来,在接到任务之后,宋晟便仔细筹谋,选择了一条隐秘的突击小路,然后精选了一支勇士组成突击队,每日携带两日干粮,昼夜不停急行军,快速穿越沙漠,直抵哈梅里城下。兀纳失里当场就瘫了,神兵天降啊,投降吧!就这样零伤亡奇迹,西域重镇哈梅里,彻底成了大明囊中之物。 自从洪武十二年就职凉州后,战无不胜的宋晟,便成了大明西北边陲最可靠的屏障。西边凡是跟大明朝叫板的,明军能打得着的,基本全被他修理个遍,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所谓“四镇凉州,前后二十年,威信著绝域”,正是宋晟打出的光辉战果。 期间也有个小插曲,永乐初年,一个遥远的敌人也忍不住来叫板:西方人很尊重的帖木儿大帝,永乐皇帝刚上台,此君就纠集了二十万人,大摇大摆从中亚杀来,嚷嚷要反明复元,挑战的第一个目标,正是镇守凉州的宋晟。这事的性质,好比今天一支中超赢腻了的豪门,大马金刀要去挑战欧冠,只要人家认真对待,后果可想而知。 对这件事,宋晟准备的很认真,凉州先后集结了十多万兵力,更有坚固防御阵线,厉兵秣马热情高涨,热情了没多久,扫兴的消息传来:帖木儿病逝于路上。大明西北战无不胜的猛将宋晟,与中亚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就这样错过了对决的机会。 错过对决的宋晟,也于永乐五年病故。而他生前打造出的强大西北骑兵“甘凉精骑”,在整个十五世纪里,都是明军极度倚重的军事力量。不但修理过鞑靼瓦剌,还曾深入中缅边境,痛打麓川叛军。 而对于永乐大帝威服四夷的大业来说,郑和下西洋,是海船开的路,而陈诚五通西域,却是宋晟的辉煌战功打的底。 这样一位名将,最近两年也曾小小跳入过公众视线,让后人小小心塞一把。南京《江南时报》曾撰文介绍他的坟墓,但摆乌龙说他是“明朝书法家”,最近又传来消息,说他南京的坟墓,因为年久失修,目前濒临坍塌。我们就算记不住英雄的身份,至少,也该留好英雄的坟。我们同样不愿意看到,我们现在的英雄们,在几百年后野草荒芜。 宋晟曾辅佐明朝两代帝王 “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
2015年07月28日 09:44
导读:正因宋晟一生对大明建立和靖难之役的功绩得以“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有诰券”的荣耀。
倾斜的宋晟墓墓碑 南京有着十朝都会之称,各种文化遗址遍布全城,其中明代在南京留下的文物遗迹可算是最多了。明城墙、明故宫遗址、明孝陵等人们耳熟能详,但珍贵的明代功臣墓却成了较不为人所知的明代遗存。 近日,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第二分队有队员在巡查中疾呼:“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晟墓危险,斜10度,应该尽快修复。” “碑这么倾斜,倒下来多危险” 近日,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第二分队队员周先生反映,南京市雨花西路有两块墓碑,是明朝开国将军宋晟,以及其父亲宋朝用的墓碑,并且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他在巡查中发现,宋晟墓非常危险,倾斜的角度有1O度,应该尽快修复。 雨花西路上有明代功臣墓?记者在雨花西路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这一带有文物。在雨花医院、雨花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的绿化带内,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两块“藏”着的墓碑。 两块高大的石碑,形制相同,在长期风吹雨蚀下,碑上文字早已残缺不全、难以辨认,碑身已经出现明显裂纹,水泥碑面也部分脱落。如果不是旁边立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宋晟墓”的牌子,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块墓碑的主人,是明初赫赫有名的西宁侯宋晟,以及其父宋朝用。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宋晟墓的墓碑身上有明显的拼接痕迹,好像是破碎之后重新粘合在一起。碑的后面也有墨汁喷洒的痕迹。 雨花医院的尹医生告诉记者,这两座墓碑大概十年前就被大理石栏杆围起来了,但自那以后再也没见到有人来维护。 记者观察,两座墓碑都有不同程度倾斜,其中宋晟墓墓碑倾斜幅度较大。“ 墓碑正好在人行道上,来往的人很多,还有一些小孩喜欢伸手去摸。”尹医生对此很担忧,“这个碑这么倾斜,万一倒下来,多危险。” 跟文保志愿者周先生一样,尹医生也呼吁,相关单位应该赶紧派人对碑进行加固,做好进一步的维护工作。 建立亭子、加玻璃罩行不通 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晟墓是不是倾斜到了“危险的地步”? 对此,雨花台区文化局文物科负责人表示,就像比萨斜塔一样,宋晟墓墓碑原来就是这样倾斜的,其地基很好。他解释说,宋晟墓墓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到雨花西路边的,但“能不能再去动?动了,石刻松散掉怎么办。” 他进一步解释说,文物保护法里也规定,不能破坏文物原来的风貌,“保持原状可能更好。” “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巡查队伍,区里加各街道,全区共有70多名文保巡查的队员,宋晟墓每个月都要巡查一次的。”他如是强调。 那么南朝石刻为何建立亭子,并用玻璃罩防护以遮风避雨?对此,他说,宋晟墓的墓碑原本就没有遮挡,所以不能后期建一个亭子,将墓碑遮起来。南朝石刻是另一种情况的处理。至于墓碑背面的沥青,是“文革”时期被涂上去的。 南京市文物部门的记载也证实了他的部分解释。据记载,宋晟墓与其父宋朝用墓原在南京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西麓,墓坐东向西。神道碑是宋晟第六子驸马都尉宋瑛所立,碑文约计1308字。1960年,两碑被迁移至雨花西路。宋晟墓碑曾在文革中被推倒碎成7块,南京市文管会于1975年3月重新接合安装,恢复了旧观。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可推广24小时监控保护模式 雨花台区的解释,让文保志愿者“拎起来”的心,稍微放了一些下来。 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南京的著名明朝功臣墓保护存在着不少问题。热心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记录者方青松近日在寻访中发现,同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吉山失考墓石刻,命运则比宋晟墓要“惨”。
宋晟曾辅佐明朝两代帝王 “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
2015年07月28日 09:44
“吉山石刻的细部实在太精美了,武将的盔甲纹路精致到极致,甚至超过明孝陵神道的石刻。”方青松说,很可惜的是,他在2011年4月12日发现的疑似碑额部分,这次再去巡查却不见了。“疑似碑额很小,都怪我当时没送至文物部门或请旁边居民代管,不见了太可惜。” 文物保护始终是令市民揪心的话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宝贝太多的缘故,南京文物保护部门对这些宝贝似乎有点顾不过来。方青松说,他也不太支持用玻璃罩的方法,保持野趣,不过多干预比较好。尤其是不要铺水泥地。 然而如何保证置于露天的石刻等文物免于风吹日晒之苦?对此,包括方青松在内的多位文物专家学者也没有提出特别好的方法。盖碑亭、刷保护涂层等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方法是100%有效的,因为风吹日晒、雨水尤其是酸雨的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方青松只是建议,野外的文物可以考虑推广栖霞区文化旅游局对每处南朝石刻安装探头,实施二十四小时监控、公安联网的保护模式,这样野外的文物能“过”得更加安全一些。 链接>>> 辅佐两代帝王 宋晟“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 宋晟(1342—1407年),字景阳,定远(今属安徽) 人,在其10岁跟着父亲宋朝用、长兄宋国兴,投效“乡里壮士”朱元璋,以“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著西鄙”封西宁侯。 后来成为皇帝的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期间,建文帝朱允炆召宋晟返京勤王,宋晟按兵不动,朱棣因此对宋晟甚为感激。 永乐初年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拜平羌将军,委以西北防务,宋晟不仅是明初的显贵,也是朱棣统治西北广大地区的得力助手。《明史》载:“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才,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之法。邑敕晟以便宜之事。”永乐三年(1405年)封西宁侯。宋晟前后四次镇守凉州,共二十余年,对保卫明初西北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永乐五年(1407年)卒,追封“郓国公”并赐葬南京雷家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西麓。 正因宋晟一生对大明建立和靖难之役的功绩得以“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有诰券”的荣耀。他的二个儿子宋琥、宋瑛均被朱棣招为驸马。宋氏家族自宋晟始至明亡,位列侯爵,联姻帝室,带砺之盟,与国终始,是明代著名世家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