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症日」,帕金森氏症属一种中枢神经退化性疾病,多在60岁后发病,不过台大医院帕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主任吴瑞美指出,目前10-15%病患确诊年龄不到40岁。
统计数据发现,老年型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家族史大概佔10%,而年轻型的家族史较高。一般而言,年轻型帕金森氏症病程较为缓慢,而且也较不会得到失智症,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也比老年型的来得好。
不过,根据临床观察,年轻型帕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长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状况,因为中壮年正值衝刺事业、成家的重要阶段,若确诊帕金森病,对个人与家庭的衝击都是一大衝击。
过去曾是事业有成的高阶主管、现年40岁的正雄(化名),3年前确诊帕金森氏症,吴瑞美指出,刚开始正雄出现肩颈痠痛、右手发麻,让他误以为是50肩发作,先至骨科就诊,治疗后症状却不见改善,甚至开始出现右脚步行迟缓、手拿东西不稳的状况,转诊至神经科才确诊为帕金森病。
所幸正雄在医师的开导、妻子陪伴、同事的支持下积极治疗,也期许未来有能治癒的药物出现。吴瑞美表示,因部分症状容易与50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临床高达3成患者会求诊復健科、骨科等,以致无法即时对症下药、延误治疗时间。
15%帕金森患者不到40岁!「4症状」及早发现
帕金森氏症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帕金森病,大家记忆中的症状多半是「颤抖」。吴瑞美表示,除了颤抖以外,动作变慢、肢体僵硬、无力、字越写越小等都是帕金森病初期常见的症状。「目前统计10-15%病患确诊年龄不到40岁。其中,年轻型与老年型帕金森病初期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年轻型患者初期比较不会出现颤抖症状,反而多表现于肢体动作上,例如:肢体僵硬、动作异常等。」
台湾神经学学会理事、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级主治医师陈柔贤,接受《信传媒》电访时先解释,帕金森氏症是因中脑黑质体中製造多巴胺(dopamine)的细胞退化所造成,患者会出现僵硬、颤抖及行动迟缓等症状,临床上以药物治疗缓解相关症状。「但造成帕金森氏症并非单一原因,主要是跟特殊基因型和环境有关。」
陈柔贤指出,根据统计,帕金森氏症患者出现动作症状的前10年,可能会先出现「非动作症状(或称动作前期症状)」,包括嗅觉异常、睡眠障碍、便秘、忧郁,但他强调就算出现这些非动作症状,之后也不一定会有帕金森氏症。
「不过出现这些症状后,民众可以提早做影像筛检、多巴胺扫描、抽血评估、3T核磁共振、睡眠检查等。」
依照帕金森氏症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5期:
0期:无明显帕金森氏症的症状。
1期:症状仅发生在单侧。
2期:症状发生在双侧。
3期:症状发生在双侧,而且伴有姿态直立反射变差,行走时容易重心不稳。
4期:症状发生在双侧,而且伴有严重的行走困难。
5期:症状发生在双侧,而且无法行走。
超过4成帕金森患者合併忧郁症...医建议:加入病友团体
另外,根据统计有超过4成(43%)帕金森病患者会併发忧郁症。吴瑞美表示,忧郁症多发生于患者「刚确诊」及「病程后期」时期,「除了与疾病造成左脑功能变化有关外,更因多数患者一开始对帕金森病都不瞭解,确诊当下震惊、害怕等情绪交杂,再加上社会、家庭不理解等外在赋予的压力,更容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绪中,进而与世隔绝、併发忧郁症。」
更有研究显示,年轻患者以及有「僵硬」与「动作迟缓」症状明显的患者,比起一般帕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忧郁症。
吴瑞美指出,帕金森病的脑功能损伤为不可逆,若没有及早发现、治疗,恐加速患者出现动作障碍、丧失行动能力的时间,更有可能让患者失去口语表达能力。
「其实只要及早发现、按时回诊治疗,便能维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没有繁复的肢体动作,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的影响,毋须过于担心。」
至于治疗方式,吴瑞美提到,现在会依患者不同症状,提供不同的治疗选择,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延缓疾病恶化,「甚至对于多数合併忧郁症的患者,也能获得缓解。」
她也呼吁民众,切勿轻忽帕金森病初期征兆,如出现肢体发麻、刺痛、不自主抖动或肢体僵硬的状况,就应优先到神经科求诊。
吴瑞美也表示,由于帕金森氏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灵也是照护的重要项目之一。病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也许对患者心理上有支持的效果,且对于照护者来说,若有一些病友团体支持、提供各自经验并相互协助,对患者及照护者绝对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