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01日今晚报《日知录》“血气方刚”别解质疑

 我执斋 2019-04-12

“血气方刚”别解质疑

孟昭连
秦延宗刻
  顷见《中国社会科学报》有《“血气方刚”的误读:“方”字表“并列”》一文,作者认为《论语》“血气方刚”中的“方”,一般理解为“开始”“正”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误读”,这里的“方”,“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范围的”,正确的解释是“并”,“血气方刚”指“血与气并刚”。这个说法颇新奇,但并不正确。

  “方”在《说文》中释为“方,并船也”是不错的,但作为副词的“方”只是假借义,与本义并无联系。“方”表时间分别有“才”“始”义,如“五月方生者”;又表“正当”“正在”,如“今师旅方殷”;还表“将要”“就要”,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血气”是先秦经典中的常用词,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虽然朱熹借用医学上阴阳说谓“血阴而气阳”,但他仍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这里从来没有人断句为“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更不能把“血”与“气”看成现代意义上的“两种并列的物质”。古代哲学中概念“气”所指内容相当复杂,并非医学中所说的“气”,更非现代所说呼吸的空气;恰相反,“气”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意志之类。若把“血”与“气”视为“两种物质”,难道“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都坚强不屈”吗?显然说不通。“血气”就是指人的性情或精神,绝不可分开理解,“少之时,血气未定”就是指少年性情还没稳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是说待到壮年,体力性情才变得刚强有力,故孔颖达释此句作“壮谓气力方当刚强”;而至晚年,“血气既衰”是说其体力精神不济。这里的“未定”“方刚”“既衰”是与“少”“壮”“老”三个年龄段相对应的,所以很明显,“未”(尚未)“方”(正、才)“既”(已经)都是表示时间而非表范围。

  “方刚”在《诗经·小雅·北山》中也用过:“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方将”是指正当壮年,“旅力方刚”郑笺释为“众之气力方盛”。这两处的“方”也都与年龄相联系,显然只能作表时间的“当”“正”解。史上有孔子“删诗”之说,《诗经》成文是经过孔子之手的。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论语》中说的“血气方刚”,就是孔子借鉴了《诗经》中的“旅力方刚”,故这两处“方”的含义应该相同。

  作者再三强调“血气方刚”是指壮年而非青年,也未免胶柱鼓瑟。古人所说的“壮”与今人并不相同。《礼·曲礼》:“三十曰壮。”孔颖达谓“少谓人年二十九之下”,又谓“二十为幼,三十为壮”。不过,古人在运用这个字时较为宽泛,并不一定三十岁才称“壮”,如《搜神记》“比后壮乃问其母”,此“壮”就是指成年而已。至于作者把“壮”说成“中年人”更不正确,因为“中年”一般是指四五十岁。如《晋书·王羲之传》“中年以来,伤于哀乐”,元杂剧《魔合罗》“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这里的“中年”显然不是指三十岁的壮年,否则,“血气方刚”与“伤哀乐”“万事休”用在同一年龄段上,不是很矛盾吗?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