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8月18日今晚报《日知录》副刊是一种气质

 我执斋 2019-04-12
而 已
朱克昌 刻
  中文报纸副刊的源头,其说不一,最早应始自清末上海英商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这家报纸自1897年起随正报赠送“附张”《消闲报》,刊发一些诗词、小品、传奇之类供读者消遣的游戏之作。1921年《北京晨报》开辟“晨报附镌”专页,请大书法家罗瘿公题写刊头,结果罗瘿公写的却是“晨报副镌”,而后由“副镌”衍化的“副刊”在各个报纸遍地开花,成为报纸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自出现以来,就注定是附在新闻后面的“副刊”,而不是“正刊”。这种定位导致当时的副刊特别讲究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浅斟低唱、八卦绯闻,甚至插科打诨、卖乖弄俏、雕虫小技、无病呻吟。直到鲁迅、郁达夫等一些名家开始为副刊撰稿,有了思想性战斗性,才使一些报纸副刊改头换面,耳目一新。

  这种风格甚至影响到今天的副刊,只不过有了更细的分工,有的依然风花雪月,有的依然插科打诨,有的依然八卦绯闻,有的依然卖乖弄俏,有的依然强调思想……

  副刊的定位,一方面取决于读者的喜好,另一方面取决于副刊编辑的品位。不同品位的编辑,喜欢不同品位的稿件,也就有了不同风格的副刊。如果把新闻比作报纸的躯干、四肢和五官,那么副刊应该是报纸的眼神和气质。一个人膀大腰圆,孔武有力,乃至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固然值得称道,但若少了神采飞扬熠熠生辉的眼神儿,没了隽永深邃令人心动的气质,那么此人无非一莽汉而已。前些年有一度很多报纸的副刊办着办着消失了,固然与报纸整体风格向市场化倾斜有关,但也与副刊编辑的品位脱不了干系——你自己把气质和眼神儿弄丢了,把自己弄成了莽汉,读者不喜欢不认可,能怪得了别人抛弃你?

  那么,副刊怎么才能生成一种眼神和气质?生成什么样的眼神和气质?是左顾右盼、卖弄风情,还是目光深邃、温文尔雅?我以为,所谓的眼神儿,所谓的气质,是在和读者交流、交谈中体现出来的,与读者的认可和支持密不可分。如何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以为四个字足矣: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副刊编辑约什么稿、编什么稿,作者写什么稿,一定要时时想着以人为本,进一步解释,就是讲人性、通人情、懂人世。编稿子、写文章其实就是在和读者交谈、交流。把人性、人情、人世整明白了,心里时时想读者之所想,你编发的稿子,就能赢得读者的共鸣和赞赏,读者就认可你这个朋友,天天惦记着和你交谈、交流、交心,愿意听你每天讲各种各样的道理、故事和想法,也愿意向你说一些心里话。

  有的作者十分勤奋,笔耕不辍,经常在大小报刊见到大名,但读者却不买账,客客气气点评:某某某这一辈子写的东西都是些不疼不痒不咸不淡的“美文”。作为副刊编辑也应当反思:我们在编稿过程中发没发过不痛不痒不咸不淡的“美文”?如果有的话,就一定要引以为戒。

  办副刊除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讲人性、通人情、懂人世,想读者之所想,还要强调一个“新”字。副刊毕竟是新闻纸的一部分,有些文章应讲求时效性,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倡导人文关怀,提升“大我”境界,努力打造出“有趣(趣味、可读)”“有智(智慧、思想、知识)”“有情(情怀、情意、情趣)”“有义(道义、责任、担当)”的“四有”副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