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噪音污染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物理学上所指的“噪音”,是一种和“乐音”相对的概念。凡是由物体无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就是噪音,有规律的就是乐音。不过,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的声音都可以叫噪音。
提到让我们不舒服的声音,很多人都有过被指甲刮黑板的声音支配的恐惧。美国西北大学兰多夫·布雷克教授及其团队就针对这类声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噪音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其中包括拖板凳的声音、打开金属抽屉的声音以及刮擦木头、金属和泡沫板的声音等。通过志愿者对听到声音的不舒适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发现,指甲刮黑板时的噪音最让人痛苦。据此,他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声音的要素,包括频率、振幅等,研究结果和我们的直觉恰恰相反:频率较低而非较高的噪音,更容易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在一定范围内,振幅的大小则对人们的心情影响不大。
至于为什么指甲刮黑板的声音最让人不舒服,研究团队在《神经科学学报》发表的报告中提出了两种假说:其中一个是,指甲刮黑板或玻璃的声音,与新生儿的哭声处于同一频率区间,新生儿的哭声往往让父母无所适从,很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生成的生存本能,以确保新生儿不被忽视。另一种可能性是这种噪音和人类祖先的天敌发出的声音类似,因此,当我们听到这类声音后,大脑中本能地就会产生不适感。
为了减少噪音污染对生活的影响,可以从噪音源、噪音的传播途径及接收者这三个方面考虑:比如高考考场附近不能鸣笛的规定,就是从控制噪音源这个方面来减少噪音污染的;高架桥上的隔音板、行道树、KTV房间中的隔音涂料等,都是从控制传播途径阻碍噪音传播的好方法;而从噪音接收者的角度考虑,具有隔音功能的耳罩算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