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名叫妞妞的小女孩被踹的视频在网上迅速流传,触怒了众多网友。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妞妞只是把花篮放在了地上,就被一个身穿白衣的女性从背后踹了一脚,小小的身体忍不住向前踉跄了几步。 有网友称,妞妞是一个童模,主要工作是为合作商家拍摄童装,没过多久迫于舆论压力,踹孩子的女性在微博发布道歉声明。 令人惊讶的是,踹妞妞的不是别人,居然是妞妞的亲生母亲。 所谓的道歉声明,翻译一下就是:女儿是心头肉,虽然踢打了她但不是虐童,不是伤害她,网友们不要再管闲事了。 然而,网友们并不买账。
这一脚,与其说是踢出了一个恶母,不如说是踢出了一个贩卖孩子童年的行当。 “童模”这个近几年悄然绽放的美丽产业,背后藏着一个个被明码标价的孩子。 很多人可能对童模的了解,还仅限于谁家有个漂亮孩子,穿上几套服装拍几张照,但其实这早已成为一个产业,还是一个赚钱很快的产业。 “时尚看巴黎,童装看织里”,浙江湖州一个叫作织里的小镇的街头,挂着这样的巨幅标语。 这个“中国童装之乡”不仅出产了国内童装市场上的半数产品,也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儿童模特。 这些学龄前孩子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带领下,或带着成为童星的梦想,或背负着改写家庭命运的期望,从全国各地而来,加入“童模”的队伍。 他们获取着比许多成年人都要多的收入,也面对着许多成年人都不曾面对的复杂现实。 《智族GQ》记录下的这段探访童模镇的对白,令人唏嘘之余也不由得深思。 打算让谷歌拍试镜的那天晚上,鲍水在商场餐厅的饭桌上问谷歌:“那你好好说,你喜欢拍戏还是拍平面?” “我什么都不喜欢。” “你喜欢干嘛?” “我喜欢像我同学一样。” 回程的车上,鲍水再一次问谷歌:“你摸着良心说,你到底喜不喜欢拍戏?” “摸着我的良心说?你确定?” “确定。” “我不喜欢。” 鲍水沉默了。 “你逼我的,你让我摸着我的良心说的。”谷歌说。 谷歌作为一线童模,是织里镇最有名的童模明星之一。 上午七点起床上学,下午四点半放学,妈妈鲍水在校门口接上她直接去拍摄基地,常拍到晚上十一二点。 赶上旺季周末,夜里一两点才收工。 她一直记得一个数字,264。 这是衣服的数量,从早上9点到凌晨2点,一件件衣服在她身上穿上、脱下、穿上、脱下……总共264件。 问她是否有喜欢的摄影师,谷歌摇头说没有。 那有没有讨厌的摄影师? 她突然拔高音调,多了去了,摄影师我都讨厌! 为什么? 她的声音又低了下去,没有他们,我就不用担心拍照了。 拍照时,化妆师跟谷歌开玩笑:你要是早睡早起长高高了,就拍不了了,你现在还能拍两年。 谷歌回答说:“我想早睡早起,妈妈不允许啊。” 在她妈妈眼里,谷歌是个懂事又乖巧的孩子,从不发脾气,也不需要玩具来哄。 殊不知,这样的日子,她过了7年。 一个尚未成年的孩童牺牲了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享乐的课余时间努力赚钱,养家糊口。 听者与其说感动,更多的是五味杂陈,将自己视为能支持家庭的赚钱工具,到底是自发的奉献,还是父母多方位灌输的结果? 一名11岁的混血男孩曾上过一次热搜,被网友称为“油腻童模”。 他叫叶祖铭,也是这里童模大军的一员。 面对镜头他说:“每个人都想有个富裕的生活,明星太累了,做网红也不错。然后找个好看的老婆,迪丽热巴那种,你懂得。” 面对镜头的老练,满嘴成年人的油腻,显然不是他这个年龄应有的特征。 虽然没有被父母暴力对待,但丰厚的收入,却使他在孩童时期就对金钱产生膨胀心理,这样的现状,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孩子可以在小的时候适当接触一些社会事物,毕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过还是以正常健康成长为前提。 参加模特培训,可以培养孩子的形象与气质,但将孩子过早地带入商业舞台,或许能满足家长一时的虚荣心,让家长获得短期的物质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是一次押上孩子前途的豪赌。 2017年,《人民日报》文章《“儿童维密秀”令人痛心》痛批“儿童维密秀”。 “儿童维密秀”主办者,模仿国外女性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秀场,让3至15岁的幼小模特们化了浓妆,做了头发,穿着缀有羽毛、颇为暴露的分体内衣走T台。 文章质问道,看到这些还长着圆鼓鼓肚皮、尚未发育的小女孩,踩着颇为别扭的高跟鞋,在大人引导下摆出一些“成熟”姿势,自我感觉良好,着实令人痛心而费解。 GQ的报道中提到,叶祖铭单件衣服拍摄价格目前180元,年收入高时可达八十几万,低时也有个五六十万。 而谷歌拍一件衣服120元,一天如果拍个200多件衣服,日收入可超过三万。 年入近百万,多么诱人。 甚至可以让众多家长不惜放弃孩子的童年,让孩子们从小沾染着这个功利世界的一切。 每个家长口中都说不想孩子太快长大,因为长大了就要面对各种各样成人的烦恼,也面临着与父母的分离,但却又在她们灿烂而天真的童年将她们的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成熟的服装,搔首弄姿摆出成年人的姿态。 一张白纸的他们,最容易被刻画,被迷惑。 当他们慢慢感受到当网红的快感,当明星的被追捧和赚快钱的舒适,从小就感受着众星捧月、掌声、光鲜,等长大后进入真实的世界里,这种虚无的优越感,随时都可以毁掉他们。 我还记得多年前读过一个故事。 一个分享会上,一位教育界的老教授询问在座的父母: “如果给你100美元,你愿意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1秒钟么?”底下没人举手。 “如果10000美元呢?”底下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如果10000美元不变,换成你们的孩子呢?”所有举着手的父母都默默放下了手。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想尽全力陪自己孩子走更远的路,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学习玩乐的时候,童模孩子,却已经在扮演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 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剥夺孩子的童年,值得吗? |
|
来自: 蓝色星空qi9pfq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