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有一个特别讨厌的人,怎么办?

 青丝扰指柔 2019-04-12

 1

几天前,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特别讨厌我们班**,不愿搭理她,可她老找我。您说我该怎么办?”

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思:是啊!遇到一个特别讨厌的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你身边可曾有过这样的人?

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先别过早下定论)。

你可能讨厌的是ta整个人,一想起这个人就觉得特别反感,总想躲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

也可能是ta的某(些)个缺点:懒惰、自私、自大、虚伪、小气……

甚至有时连你自己都搞不清到底讨厌对方什么,就是觉得莫名的厌烦、排斥、不舒服;

总之,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绝不是这种人!

如果换做你,怎么回答我学生的问题?

我询问了身边几位朋友,得到的答案竟然惊人的一致:

不理对方,远离对方;

实在避免不了接触的,要么保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内心排斥,要么就怼对方。

当然,后者取决于你的性格以及彼此的关系:

远的,表面和气,心理排斥;近的,随时开怼;

不喜冲突的,尽量远离;骁勇善战的,便处处怼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估计大多数人都这样。

2

如果这些人没能对你造成重大影响,或者没有太多交集也就罢了,该远离远离,该不理不理,该开怼开怼。

但事情往往没这么简单。

他们可能偏偏就是你的同事、邻居、客户,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甚至分享同一段楼梯、同一个公厕,最不济也得打声招呼;

还有可能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伴侣、公婆、岳父岳母,天天一个锅里搅、一个被窝睡的,想近而远之都难;

甚至有可能就是你的熊孩子,天天在你眼前晃,逃不开也躲不掉,总有让你生不完的气,辅导个作业搞不好还要做个心脏搭桥手术。

怎么样,有没有一款戳中你?

糟心不?!

这还不算呢!

在身心领域,有这样一条铁律:你抗拒什么,什么就会扩大;你观察什么,什么就会消失

由于你的排斥和抗拒,你喂养了讨厌的力量,就算你远离一个讨厌者,还有千千万万讨厌者接踵而至。

与其排斥、抗拒,不如想个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这一糟糕的情绪。

什么办法呢?

3

先来看看讨厌背后的心理机制。

德国心理学家Thorwald Dethlefsen和Rudiger Dahlke在《疾病的希望》一书中曾说:“'外在’那些困扰我们的法则,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

所以,那些我们看不惯,让我们心烦意乱和厌弃的坏成分,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他人的负面评判,常常就是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那部分的投射。

有人可能马上就会跳出来反驳:怎么可能?!我才不是!

超个人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这样解释:“如果对于环境的人或事,我们只感觉到他们的存在,那可能不是投射,但如果这些人或事影响到我们,那我们可能就是投射的受害者。”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些体验:

你爱整洁,看到路边随意乱扔垃圾的人,顶多心里鄙视一下,但不会持续反感,过后也不会过于在意;

可对另外一些人,一提及他们,你就会火大。明明他们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你就是不爽!

显而易见:前面不是投射,后面则是。

越是让你火大或讨厌的人,你对他们的投射越大。

4

事实上,自恋是人的本能。

我们一般能自我意识到的那些缺点,比如:拖延、迟到、熬夜等,它们往往也是很多人所共有的,因而不足以让人痛苦至极,与“优点”一样,全被放在意识层面,以保护我们的自恋不受挫。

而那些意识不到的不足,则是我们希望自己没有的事物、不想活出来的情形、不愿意纳入自己身份认同的部分。

这些缺点一般发端于幼年或更早。小时候,由于我们做了一些长辈不允许的事情,于是就会听到很多个“不行”、“不能”、“不可以”。幼小的我们,如果没有父母长辈的爱,就无法存活下去。于是,为了得到爱,不再让自己痛苦,就必须将那些大人不允许的部分看成“坏的”压抑下去,放进潜意识里,从而成为“阴影”(卡尔﹒荣格)。

但排斥、抗拒或不承认,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5

于是,我们终将通过其他方式活出这些东西。

第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身体疾病。

孩子白天不能表达对大人的生气,晚上就会磨牙;

内心不能“消化”痛苦,身体的消化器官——胃就会生病;

不愿意正“视”问题的人,容易得眼疾;

心理界限不清晰,就会反应在皮肤上,出现干癣、荨麻疹或皮疹等——因为皮肤是身体的界限;

……

第二种是孩子的问题。

经历职场、又生过孩子的人常常会有这种感慨:熊孩子比讨厌的客户还难搞定。孩子身上总有我们最痛恨、最无法忍受的缺点,常常让我们气得跳脚。

这是因为,越小的孩子,他们越是用整个身心来感受父母,吸纳来自父母的一切能量。因此,你压抑的那部分,就被他们生生活出;

另一方面,作为遗传了你一半基因和受你一半教养方式熏陶的生命体,ta不仅承载了你身上那些“糟糕”的先天特质,也“遗传”了来自父母对你“糟糕”的教养结果,因而最能反映你的“阴影”。

第三种情况是除了孩子之外,其他让我们讨厌的人、事、物。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老师,非常优秀,她能在只打个腹稿的情况下面对三五百家长侃侃而谈,俩小时内不停顿,条理清晰,言语流畅。

有一次去她的学校看她,聊天时偶然听她说自己不喜欢话特少的学生,这让我特别好奇。直到有一天,她提及往事,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小时因为太过内向、不爱讲话,所以别人都叫她“小哑巴”。

前后联系不难看到:她不喜欢被人叫“小哑巴”,这个创伤一直留在她的潜意识里,成年后她以强大的内心将之反向形成,活出了一个能说会道的教师角色。但那被压抑的部分,却一直蠢蠢欲动,在她现在的生活里呈现出来。

这三种类型的反映形式,都是一面面镜子,照出你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样说来,我们面对讨厌的人,采取上述大家的惯常反映就有据可循了:

远离、躲开、不理,是因为我们不愿面对镜子对面那个不堪的自己;

指责、抱怨、评判,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不堪的那部分感到愤怒。因为面对自己会更加痛苦,索性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外部。

6

这些做法,会暂时帮助我们避开问题,但无法根除。如果我们不去疗愈背后的创伤,它们就会像磁铁一样,不断吸引更多让我们讨厌的人来到我们身边,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我们应该做的人生功课。

要想从根上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巨大的勇气:

第一,看清这个真相,承认这个法则:你讨厌别人,本质上是讨厌你自己

第二,努力保持觉知,当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的意识里,去觉察那些让你排斥、反感的核心点。

第三,反躬自省,做转念作业,类似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转念作业出自拜伦﹒凯蒂发明的“一念之转”,她让来访者选定一个对象,以小孩的心态来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你不喜欢谁?为什么?”

“你希望他做什么改变?”

“他不应该如何?”

“你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

然后,把让你讨厌的那个人换成自己,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如果你明白上述镜子原理,就不会有过多的愤怒,而是会感到惊讶不已。

第四,继续深入觉知,看看你那些糟糕透顶的“缺点”背后隐藏着的情绪,看见它们曾多么努力地在保护你自己不受伤害。

你慷慨大度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小气”和“自私”,它们曾在你小时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为你守护少量的食物,让你的生命得以延续;

你坦诚正直的外表下隐藏着的“虚伪”和“卑鄙”,它们曾以说谎的方式来帮助你应对严厉的父亲对你回家太晚的拷问,让你免受一顿顿被胖揍之苦;

还有你勤快的外表下潜藏着的“好吃懒做”,它曾让你免于疲惫至极,让身心得以休息;

……

看见不是为了改变,可一旦看见,改变就已然发生。”

你看见它们,看见那些让你讨厌的特质背后的伤痛,看见里面藏着的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小男孩),你便不再向外投射,不再向外求索,只是安然地回到内在,慢慢地滋养和疗愈自己。

这时候,你不但不会讨厌对方,反而还会充满感激。

你看,到头来,你才发现:身边那个讨厌的家伙,ta其实是老天爷送给你的珍贵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