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不吉利?

 独在天涯 2019-04-12

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热度蹭完了,接下来说一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就书体演变来说魏晋时代是一个多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代,在隶书开始盛极始衰,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同时楷、草、行书在短暂的时段内,迅速完成了它的裂变转化和交融完善,逐步走向成熟。

王羲之《丧乱帖》

所以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书法发展最重要也是最丰富夺目的时代。说到魏晋书法自然绕不开二王父子,我就不过多的分析二王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特点了,书家自然是如数家珍一般。

王献之《中秋贴》

今天来说一说二王存世书法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天能看到的二王手札、残纸虽然往往只有几行十几字而已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内容为有关病疾丧乱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提问到(北宋时)存世的晋宋(刘宋)墨迹法帖,不是吊丧祭唁的就是问病治疾的。这是为什么?

王羲之《丧乱帖》吊丧

古籍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清代沈涛在《论语孔注辨伪》里则说得比较细:『世疑官本法帖多吊丧问疾,盖平时非问疾吊丧不许尺牍通问,故其书悉然。余求之,故不当尔也。

王羲之《上虞帖》病痛

唐贞观尝购书四方矣,一时所得尽入秘府。张芝、钟繇、张昶、王羲之父子书至四百卷,汉魏晋宋齐梁杂迹又三百卷。惟丧、疾等疏,比之凶服器,不及入宫。故人间所得者皆官库不受者也。唐世兵火亦屡更,书画淹灭,不能存其一二。逮(北宋太宗)淳化中,诏下搜访,已无唐府所藏者矣。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遗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问书也。

王羲之《长风帖》居丧

二王法书本来存世极少,而且现在的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其中是多数是唐摹本或五代摹本,现存的二王法帖中多数是有关望病问疾治丧的,这是因为太宗李世民曾以官方行为网罗二王法书的,但是内容有关病疾丧乱的皆不收藏,后战乱兵火屡更唐内府所藏者已荡然无存,宋太宗时又下诏搜访二王魏晋法书,『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遗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问书也』所以导致最后流传后世的二王法书多是这一类内容的。

王羲之《远宦帖》病痛

唐太宗李世民是二王书法的忠实簇拥,不仅在位时命人在各地收罗二王名帖,更是把名帖收藏于宫中秘不示人,最后还把大量的书帖原作带到了自己的地下寝宫用于陪葬,其中就包括的王羲之兰亭序的原作。

王羲之《孔侍中帖》问疾

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的摹本,原作很可能早已和唐太宗遗骸一起于五代军阀盗墓被毁了。

王羲之《何如帖》病痛

汇总一下二王存世墨迹中有关问疾治病吊丧祭唁的名帖如下。

王羲之《上虞帖》病痛;王羲之《丧乱帖》吊丧;王羲之《长风帖》居丧;王羲之《远宦帖》病痛;王羲之《孔侍中帖》问疾;王羲之《何如帖》病痛;王羲之《初月帖》病痛;王献之《鸭头丸帖》治病问药;王献之《新妇帖》问药等。

王羲之《初月帖》病痛

魏晋时代的书法经过魏晋众多书家的努力和拓展,又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整合、革新,草书、行书开始以一种新的面目展示出来,使之逐渐定型。由于二王父子强调了用笔的使转,使笔势转折而连绵,结构体势富于变化,线条流动而极具韵致,从而摆脱了章草的波磔,以及书写程序的刻板,使书写更具自由情趣。体势纵横,俯仰顿挫,上下映带,婉约妍媚千余年,行草成为后世书家广泛运用的书写形式,可以说二王父子缔造了一个书可寄情、可散怀的伟大开端,使书法真真正正地上升到了艺术高度。

王献之《鸭头丸帖》治病问药

经过二王父子创新的行草书在东晋的文人士大夫中作为最便捷、最时尚的一种书体,被广泛地应用于简札之中。由于脱尽了前代以来用草滞重的书写程序,将其提升为俊逸流美的书写风格,使其简约自由、风神潇洒、韵致卓绝,于是新体被文人士大夫广泛接受并开始盛行。

王献之《新妇帖》问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