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聪明绝顶,聪慧过人。6岁就能作对联、咏诗,上了中学后几乎每次考生都是年级第一,在学校里名声大噪。他是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著名新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杂文家、中国民歌收集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文物保护专家,乃至是著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刘半农一生在他涉足的众多领域内都成就斐然,而且人际交往繁杂。 如今我们人人在用的“她”字就是刘半农发明的。在以前,我们表达第三人称时,并没有男女之分,都统一用作“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表达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在翻译英文“she”时,“他”字显然并不准确。其实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日本,当时也翻译不了英文“she”,后来便创造出“彼女”,来代替“她”。周作人也模仿这一做法,发明了“他女”,但是认同的人并不多。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汉字中“她”是不存在,不管男女都是用“他”来表示!不过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引入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思想,人们也更多的了解了许多的著作,但是对于女性的“她”,并没有一个更好的词语进行代替翻译!最初,有人表示用“伊”,而且在中国文化中,这个字也非常的典雅,即便是在现代这个字也是韵味十足!还有人说用“彼女”进行代替,不过这样显得很麻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后来刘半农就表示用“她”。 没想到刘半农的提议非但没有人接受,反而引发了全国女性的不满,最有名的应属于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他们以“中国习惯”为由,抵制“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人类语言各有各的文法,应按“中国规例”书写汉文。“若强以西文文法加诸中文,是犹削足适履也”,意思就是用“她”等于削了脚去适应鞋。 甚至,当时影响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也一直拒绝使用“她”字,旗帜鲜明地表明“她”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总之,各大流派为了这个字吵得不可开交,但不管怎么说,最后这个字还是被社会说接受了,如今也是被广泛使用。有意思的是,刘半农首创了“她”字,最后他还获得了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获此国际大奖的第一人。 1934年6月,他为编撰《中国方言地图》,冒酷暑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病逝,年仅44岁。刘半农墓地位于香山玉皇顶峰,该墓坐西面东,有周作人和蔡元培撰写的两方墓志碑,后他的墓地遭到破坏,两块墓碑都被砸碎,1982年,他的后人将其修复。刘半农墓地旁30米就是他的弟弟刘天华的坟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