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茶香飘万里 2019-04-12
羽评郡主

北魏洛阳城有洛水;

安阳殷墟,靠水临河;

南朝建康城,朱雀门南部一条水,北部引水入城;

战国时期的燕下都,城池选址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韩国的都城,整座城池东北部紧临洧水(wěi)、西部临黄河;

唐长安城的大明宫之紫宸殿北有太液池,东都洛阳城更是洛水贯通全城,南、北部引入河水,西部临大河;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引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入城;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从玉泉山引水通三海,与护城河相连接;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从古代城池遗址以及实地勘察发现,古人建筑城池,水一直都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如今,四处可见的自来水,科技发达的水系网贯穿整个城市,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在古代,古人的做法同样让人为之震惊,他们对水的规划和运用,即使是现代人的思维都很难想象。

水系对古代城池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城池不论大小有近千座,每个城池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划,然而在建设城池中,水成了古代城池选址的重要因素,他们在造城时会观察水源的方向,亦或是与大河的远近,一般来说,城池的建设都会尽量靠近大河或者紧临河水。

城池选址中,水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都要有水,城池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用水量可想而知,因此无论是哪个朝代,纵观我国古代城池,没有一个城池不是靠近水源的,不仅体现在选址上,即使是后期的规划和建设都要将“临水”作为原则。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临水的优势非常多,不仅解决了生活和生产用水,还可以作为防护用水,比如城池失火,亦或是城池的防御,护城河即使如此,通过古人的智慧,水还可以降温、还可以发展水路运输。

尤其是交通运输,水陆交通互便,因为人口集中,物资繁多,还能成为交通枢纽,其中岸壁和码头就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古人利用石块、条石砌成岩壁,不论河道大小,有水的地方就用石块筑成岸壁,既可以挡水又可以挡土。

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岸壁建造不好就容易倒塌,甚至容易被水流冲垮,由岸壁再发展到码头的建设,码头作为河道上下岸的出入口,也是船只停靠的地方,由岸上向下设立45度的斜台阶,在临水之处建立平台,人们在这里装卸货物,因此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沿江河湖海筑造城池,可以说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古人沿水筑城之后又是如何引水入城的?

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采取城池周围以及城池内部河道支流与分流入城之时的水,古人为了能够减少困难,所以在建造城池时都会选择尽量紧临河道,如此,引水才能够事半功倍。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城池引入水之后,会进行分流,一般对城内的规划手法大致一样,就是采取弯曲与现状相结合,在城内形成水网,规划整齐,一条水为河水,一条水为水巷,东西南比相交,水网整齐不复杂。

不过具体的引水入城后的分流手法就不相同,很多城池也是各有千秋,具体也是根据城池的实际情况,举几个例子。

其中苏州城就是最好的例子,苏州城东西方向有数条大河,南北方向又有数十条河道,外加许多水巷,河街与水巷之上架起桥梁,据统计,全城有260多座桥梁,皆为石桥,桥的样式也不相同,每一座都是风景,苏州城的河街与水巷设计四通八达,两岸岸壁还砌筑石块,是一座方形而且保存完整的城池,更是中国城池建设的宝贵财富。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奉化县城:全城属于矩形,河道是从西城的南边进入,之后再穿出,中间又有两条河水弯曲流动,这算是比较简单的分流方式,这种水网不算复杂;

象山城:城池形状又方又圆,一条弯曲的河流由南向北,从南门的西边进入,到北门的西边流出,城内城墙处修建水门,还有一条是从南门的东边进入,通过九曲池后从北门的东北流出,然而东门还有一条河水流入,如此水网并不整齐,但是却又不得不这么做。

其实还有一种就是从城池内部调济河水,护城河与大河连通,再有护城河与城内支流相连接,其中合肥城便是如此,护城河包围整座城池,护城河中的水由西北角流入,途径谢家坝,之后再次分流经过浅坝桥以及指挥桥等方向,贯通全城的水网。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除此之外,像合肥城也不一定非要由城外引入水源,因为城内本身就有许多个水眼(即水池、水塘), 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有窦家池、放生池、龚家塘,这些都是靠自然降雨,形成积水,经过长时间的积水,会形成较强的水势,有时候还要排出城外。

城池引水入城,且贯穿全城,势必要考虑水患的问题,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控制河道中的水?

这一点古人的做法一直被今人沿用,古代在城池建设之后,引水入城时势必经过城墙,城墙设置水门,也叫水关,水门的设置最主要还是根据河道中水的多少来决定,当然也和战争、水陆交通以及运输有关。

水门的样式和城门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开门的方式不同,城门是双扇门,水门采用铁水栅,这个门栅必须按照券门门洞的高度和宽度制作。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除此之外设置水闸,控制水量,这样才能预防水患,寿州城水闸控制口,寿州城在西南角有控制水位的设施,正是利用这个设施,在城内进水较多时就会排出一部分,进水少的时候就使其引入多一些,现在依然保持这良好的状态,此外还有做法比较好的苏州盘门水门、南京武庙闸进水口,这种做法迄今为止都在运用。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沿河筑城、引水入城、实行分流、贯通全城,一气呵成,然而古人最怕的便是自然灾害,旱涝一直是造成古代百姓伤亡的重要原因,古人虽然沿河筑城,也预先设置预防水患,然而时有旱灾,常年不下雨,河道水干,留下的都是淤泥,百姓的饮用水又该如何解决?

城池对水井的设置

前面提到的水眼便是古人的智慧之一,他们在城池中建筑多个水池,例如莲花池、碧水池、观音池,这些都带有美好寓意的名称,他们利用这些水池的蓄水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所带来的伤害。

除此之外设立水井,水井中的水也是日常饮用水,但是皆为地下水,所以必须打井,据历史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井,但是人们看到井的实体是在汉代才有的,汉朝时期的井筒,河南就有许多汉朝时期井的遗址。

这些井的深度也是根据地下水源量决定,大多在5-30米不等,有时人们恰好打到泉眼,那几乎整个镇的百姓都有水喝。一般来说一个城池是有许多井的,比如北宋时期东京城,东半城的街巷就有许多水井,什么东一条甜水巷、东二条甜水巷,还有东三条,因为这里的进水都是甘甜的。

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如何引水入城再进行分流,最后贯通全城?

到了明清时期,城池对水井的设立更多,除了北京城还有安徽亳州留下的古城,最值得一讲的是广西贺县的一座古城,这座城对水井的设置较多,随处可见,也沿用了石材制作井圈,井圈每天都有人清理,没有灰尘,取水时用铁绳向上拉,因为年深日久,绳子竟然将井筒磨成了深沟。

从这些古人设置的水井可以看出,古人为了防止旱灾,会设立许多水井,当河道的水干旱之后,唯有井水能够使用,当然有时候井水也会干,但是一般城池设立水井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存在的问题。

总结语

古人以水为原则筑城,通过对水的运用和规划,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尤其是利用大河穿过全城,规划者的设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古代水网城池的分析,也足以看出古人的高超技艺和大胆创新!

要控制好众多水网,还得架起一座座桥梁,又要在城池中在不同的位置设立水池,人工增加河道,另外增设水井,这一些列都是对城池的建设和百姓的生活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由流水成网河道上的桥梁,使得整座城池风景极佳,百姓住在城池内,心旷神怡,再由增设的小池以及对湖水的点缀,完全成了一座园林景观。

很多古代城池至今都保存完好,也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通过本篇文章,希望大家在日后游览古代城池之时,能够在观看风景时再领略古人的设计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