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张先虽然词风一个属于豪放派,一个属于婉约派,但词的流派只是代表着词人大多数的词风特点,并不能全部涵盖,苏轼也有许多经典的婉约词作品。 苏轼和张先既是生在一个时代,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苏轼和张先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苏轼笑话张先老牛吃嫩草的名作:“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这一笑,便让历史上的人们都记住了张先这一风流韵事。 苏轼和张先这两位同在北宋官场、也同在北宋词坛的好友,还都写下过一首关于清明的词作。 浣溪沙 宋 苏轼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这首词却是一首婉约词,而且对婉约词进行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尝试。词中描写了一位闺中小姐情窦初开的可爱情态,描写少女,从外在形象的姣好,到心理活动的细致,都是惟妙惟肖,体现出了苏轼的艺术造诣。 词人开篇描写了少女诱人的春睡之姿,她在梦中柔声细语的说着什么,却吐字不清,听不清楚到底在说什么,莫非是梦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如果不是梦中跟情郎相会,为何她早上起来发髻是歪着的呢?她在秋千上玩耍,身体像燕子般轻盈飞舞,纱窗内她睡得非常甜,连窗外的黄莺声都听不见,近来的天气总是令人睡意非常浓,因为已经临近了清明时分了。 苏轼这首词巧妙地写出了一个少女贪睡,在梦中与情郎相会的美好故事,醒来后还有点羞涩之态,将这样贪睡的原因归结为清明节气的原因。这样的爱情场景颇有点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子,但却写的清丽优雅,没有一丝浮浪之气。 青门引 宋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相比苏轼的《浣溪沙》,张先的这首《青门引》更为人所熟知,这其中的最后一句“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是张先外号“张三影”的一个来源。 春日的天气,正是刚刚变暖,但早晚又有点寒冷的季节。下了一整天的春雨,到晚上雨才停歇。庭院里寂寞幽静,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风雨过后,地上一片落叶残花,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去年的病又来折磨我了。 雨后的晚风吹拂着人面,格外地清冷,城楼上的画角也在呜咽悲鸣。到了夜晚,重门紧闭着,庭院中一片寂静。这样幽静寂寞的氛围,哪里还禁得住明月将邻家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到我的眼前。 《蓼园词选》:“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在春雨清明的时节,主人公一个人待在寂寞无声的庭院里,思念着心上人,百无聊赖,借酒消愁,因为思念弄得一身都是病,心情抑郁地把自己深深地锁闭在重门之内。 但是这重门关闭得了人,却关不住明月送过来隔壁的影子,没有写人,而只是写了一个人的影子,让人通过影子去发挥无限的想象。这个影子或许不是他的心上所想之人,却更加勾起了他对心上人的思念,哪怕之前还在伪装坚强,但是这个夜深人静之时,夜空的明月送过来的影子,却成了让他崩溃的最后一击,彻底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让他的思念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如春日的雨水将自己完全淹没。 苏轼和张先这两首词,都是写在清明时节,一个是写闺中少女怀春的羞涩情景,一个是写春日怀人的寂寞愁情,两相对比,一个喜悦,一个伤情。张先词中的情更深、意更切,尤其最后一句“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成为最为人所称道的神来之笔,将影子写的如此有神,难怪张先会获得一个“张三影”的优雅外号。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