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科学家捕捉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那是人类第一次“听”到黑洞。 前天晚上九点,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亮相。 结果……全网懵逼: △ 图片来源:EHT Collaboration 想象中的震撼图片没出现。 黑洞的造型和颜色,倒是激发了网友的想象力。 Sir觉得,这种全球热点,跟着恶搞没意思。 逼格高的人,会怎么做? 首先,不能傻嗨。 要看懂这张照片背后的意义和原理。 懂了还不够。 还要能用三言两语,在朋友圈中写下沉稳的文案。 黑洞很深奥吗? 不一定。 Sir今天选了一部纪录片,它的干货,正好能满足日常装X需求。 《夜晚观星:霍金与黑洞》 The Sky at Night:Stephen Hawking on Black Holes 选这部片,因为它足够新。 言谈之间不经意说出来,绝不会被“哦我N年前也看过”之类的招数暗伤。(当然更建议低调行事,毕竟Sir的粉丝不少。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黑洞研究的时效性。 越研究它,它就越神秘。 进展越大,之前的研究成果被推翻的也越多。 科学的进步,反映在电影中,就是科幻片的想象力不断突破。 黑洞长啥样? 无数电影曾把它具象化。 1979年,迪士尼拍的科幻电影《黑洞》。 像个赤红的火山口,“邀请”着盘旋的飞船。 2009年,《星际迷航》。 整个瓦肯星被红物质吞噬这个镜头,第一次让观众感受到黑洞的威力。 到了2014年,《星际穿越》。 “卡冈图雅”黑洞深不见底的黑色中心和明亮立体的金色光圈。 它又让我们期待,危险中的绚丽。 2016年2月11日,引力波首次被发现。 正式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 这部BBC出品的纪录片,正是在发现引力波后,通过采访霍金,讲述黑洞研究的最新进展。 深入浅出,解释了几个常被提起的问题—— 什么是黑洞? 黑洞,意味着未知、恐惧与混沌。 对它稍有了解的人,能说出大概原理—— 因巨大的引力,它可以吞噬靠近的一切物质,甚至整个星系。 可到底什么是黑洞?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把黑洞比作一个有重量的铁球,宇宙空间是一块平整绷紧的床单。 当你把球放在床单上,会发生什么? △ 字幕来源:纪录片之家字幕组 如你所见,床单会扭曲,微微下沉。 下沉,会让之后的球也向铁球滚去。 这,便是重力。 其它球会以铁球为中心,沿一定的轨迹运动。 正如行星和飞船,绕大质量物体运行的轨迹。 可能你要问,有没有球能幸免于难? 要想从这轨道逃逸,最佳方案就是飞得够快。 快到足够飞到半径的边缘。 《流浪地球》中的计划,就是这个原理。 以上,是正常情况。 还有特殊情况。 比如,当这个球足够重时,事情就有意思了。 它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 最后形成的无底洞,便被称为—— 奇点。 此时,曲面变成了悬崖峭壁,想要逃脱,难上加难了。 必须得以超光速运动。 但。 光速是300000千米/秒。 目前还没有物体能运动得这么快。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物体能从黑洞中逃脱,甚至是光。 以上,就是黑洞的原理。 在2019年4月10号之前,它仅存在于科学家的预言,与人类的想象中。 但这一天之后,想象与现实接轨。 改变现实的,又是他。 关爱因斯坦啥事? 提到这张“黑洞”照片,一个反复被提到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而要想知道,相对论是怎么预测黑洞原理的。 最好先了解爱因斯坦的核心理论—— 时空理论。 他坚信,时间和三维空间并非彼此割裂,它们交织在一起成为“四维时空”。 《星际穿越》中主角进入黑洞后,发现自己来到了女儿房间的书架背后,便是一个四维空间,能够看到时间。 广义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运动物体的时间会变慢; 在引力场作用下,时空会发生弯曲,时间也会变慢。 因此,黑洞的存在,被认为直接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通俗点来讲,借用爱因斯坦本人惯用的公关稿,再合适不过:
《星际穿越》中,当库珀穿越了时空回到墨菲临终的病榻前。 正是因为相对论效应,父亲依然年轻,而女儿则已然衰老。 可能你又要问了,人能从黑洞中逃脱吗? 回答这个问题,又将引出一个你熟悉的名字—— 霍金。 关霍金啥事? 黑洞,顾名思义,纯黑的洞。 曾经,它被认为是漆黑一团的混沌。 直到霍金发现,黑洞和热力学之间的联系。 霍金认为,它也能像高温物体一样发热,并且温度越高,黑洞就越小。 那么问题来了。 连光都逃不掉的黑洞,热量怎么逃出去? 霍金提出,粒子在进入黑洞时分道扬镳。 有的落入黑洞,有的则随之掉落,也可能逃逸。 这一过程,看起来就像黑洞在发出辐射。 这种新型辐射便是霍金辐射。 霍金还相信,黑洞能储存信息。 掉进黑洞,可以把信息储存在黑洞表面。 但千万别因此乐观。 此处划重点:你能留下的是“信息”,却绝不可能完好地出来。 比“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更可怕的是…… 有刀子进,没刀子出。 霍金认为,黑洞的质量在以极慢的速度减少,最后会缩小到完全消失。 如果掉进一个恒星质量黑洞,会被拉成拉面。 如果掉进的是超大质量黑洞,恭喜你,中头奖了。 就算能够穿过入口,也会在奇点处,被压到踪影全无。 将一张纸塞入碎纸机中。 即便纸张被粉碎,它还是可以被复原。 但黑洞的恐怖之处在于—— 坠入黑洞的物质,无法复原,甚至,不曾存在。 这不仅意味着毁灭,更是无限趋近于“0”。 这也是为什么,黑洞总代表着“虚无”。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却始终不相信黑洞的存在。 霍金相信黑洞的存在,并与黑洞一较量,就是40年。 怎么给黑洞拍照? 爱因斯坦绝对想不到。 有一天,人类竟然真的“看到”黑洞了。 这次科学家的拍摄对象M87,是一个位于室女座的椭圆星系,距离我们大约5400万光年。 5400万光年什么概念? 举个例子。 在地球上拍M87,相当于拍月球上的一个橘子。 要用一架地球那么大口径的望远镜,才能分辨。 如何实现? 借助“事件视界望远镜”。 说它是个望远镜,不如说它是多架望远镜组成的网络,在全球范围的6个国家,用8个观测点寻找黑洞的“至暗信号”。 给黑洞拍照的艰难,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 小、暗、扰。 细节太小,光线太暗,干扰太多。 是个苦差,可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做?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讲的是地球一批最顶尖的科学家在更高级文明到来之际,为了获得宇宙至真之学而赴死的故事。 这群人说白了,不为国为民,只为满足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 “朝闻道,夕死可矣”。 好奇,是科学种下的一颗最神奇的种子。 说不好会在哪里发芽,在哪里长成参天大树。 电影《超时空接触》中,旁人都说女主原地没动,可她知道,在那短暂的几秒,她穿越了浩瀚的时空。 2009版《星际迷航》海报,被网友戏称为“一个拿着卷筒纸冲向厕所的人”。 而在上映后,这个系列重启后企业号的第一次炸裂亮相,立马堵住所有吐槽的嘴。 我们无法用人类常识来解释宇宙,更无法用像素来定义黑洞。 第一张黑洞照片,无论是电影般恢弘的图景,还是一个模糊的像素点,在目前阶段,并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是,人类一直在努力。 好奇和想象力从未停止生长。 那张照片是证据。 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更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