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上一篇讲的是长枪会源起及壮大过程,这一篇讲长枪会造反过程。长枪会材料过多,还得再凑一片讲覆灭和剿净余党。 三、长枪会众造反为匪 上一篇说到山东团练大臣杜䎗下令解散长枪会。 命令下到曹州府后,知府童正诗非常为难,他也知道长枪会人多势众已成气候,虽然当面向郭秉钧宣布了解散命令,但却不敢逼迫太急,恐怕激而生变。正在童太守踌躇之际,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清政府筹措兵力予以抵抗,因曹州团练负有盛名,侍卫内大臣瑞麟遣书调赵康侯拣选团丁三千及曹州练勇两千赴天津参与会战。于是童正诗怂恿郭秉钧带团北上,而郭秉钧也正自叹报国无门,欣然同意,亲自拣选长枪会主力两千名开赴津沽。 但郭秉钧、赵康侯两团未出山东,瑞麟便因战败褫职,大沽失陷,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郭秉钧、赵康侯奉扎止兵复还曹州。正在此时,南晥捻匪苏天福、孙葵心黑白两旗大举北犯,由嘉祥、汶上西来,各县团练出战迎敌。郓城季锡鲁败亡,各团遂不敢再战,纷纷退而守寨。长枪会乌合之众更不敢战,于是童正诗借机遣散会众,郭秉钧携一家老小入菏泽郡城避乱。 南匪苏天福部东渡运河扰宁阳曲阜而后南归,晥匪孙葵心部掠巨西濮东,转而南磨郡城东陷定陶。昔日长枪会各旗主千长见捻匪日益势盛,于是袭晥捻之名各竖反旗,大者万余人,小者一千人,自号堂主互不统属,至咸丰十一年四月,捻匪会匪合围菏泽郡城,约有堂主百余而远者尤未至。 郭秉钧身在郡城,因其党羽各竖反旗,己之所余寥寥无几,他既不能笼络群贼为首又不屑与群贼为伍,是故反心已息避众不出。 郭秉钧四弟郭秉刚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见原长枪会属众各立山头叱咤风云,不禁心向往之,力劝郭秉钧出城参与造反大计,郭秉钧不听,郭秉刚便独竖反旗,招揽原长枪会众数千人,也以堂主自封。之后不久,郭秉钧潜回郭家塘坊,亦竖反旗。 为何郭秉钧明明反心已息,却突然又参与造反了呢? 其原因和过程很值得玩味。 清末菏泽人刘保光所著《长枪会匪纪实》写到:而其少弟秉刚劝之归反,不听,乃独竖反旗,招其兄之会众,得数千人,自为堂主与群酋联结,郭秉钧至此不得已乃携眷口潜归,亦竖反旗。 刘保光的父亲曾随僧格林沁征战多年,菏泽长枪会之乱,刘保光是亲历者,并且刘保光与郭秉钧关系甚密,郭秉钧未反之前,其事无大小刘保光均知之甚详。郭秉钧造反为匪,刘保光为其辩解为“不得已而反”,何为不得已?有哪些不得已之处?笔者思来想去,大约有二: 第一,清末时保甲森严,保甲制度的实质是联保连坐法,一人犯法,父兄连坐,同甲连坐。郭秉刚造反,若郭秉钧及其他兄弟未进行揭发或未将郭秉刚扭送官府,则郭秉钧与二弟三弟同样坐罪株连。 第二,郭秉刚造反所招徕的党羽,绝大部分都是原郭秉钧长枪会会众,郭秉钧作为昔日会首难辞其究,也断难撇清干系。 笔者以为,刘保光昔日与郭秉钧要好,因此在做此文章时不免为其稍作辩解,郭秉钧确有不得已之处,但其之所以造反,主要还是见匪事益盛妄图借此捞取好处,或者势力做大接受招安混个一官半职,毕竟清末时招安匪首混到提督总兵的大有人在。 郭秉钧即反,最初只网罗了一二千人。但是因其原为长枪会会首,而曹州反贼各堂主大半曾在长枪会中做过旗主、千长,因此对郭秉钧颇为尊重,就连河朔盟主刘占考也对他非常尊敬。可以说郭秉钧在曹州诸匪中虽不是贼首,却也算是精神领袖。 郭秉钧举旗造反的时间大概在咸丰十一年三四月间,那时,各路堂主齐围菏泽郡城。参与合围的诸匪中,除了原曹州长枪会反匪,还有晥匪、南匪和鲁西南各州县捻匪。当时围城诸匪首中,比较知名的有河南赵浩然、李大喜、李嘉英、冠县宋景诗、菏泽王凤琢、鄄城刘占考及巨野倪广和、王顕瑞。 关于宋景诗的粉饰过于夸大,他顶多是堂主级别,并非黑旗旗主,真正的黑旗旗主是苏天福 彼时,僧格林沁已率军进驻邹城清剿文贤教匪,曹州府并无驻军,而各团练又拒寨自守,况知府童正诗与各团练关系又不太融洽,曹州府孤城一座,内无守城兵勇外无支援友军,童正诗畏惧异常,于是托卢秉信讲和。卢秉信者,多年老贼,曾在长枪会担任千长,晥匪来犯时也逃居郡城。 卢秉信出城与众匪首商议后,提出,“如和,则任其众往外劫掠,以郡城为销赃之地,出入不得禁止。”童正诗没有全部答应,仅同意在东关厢一带销赃。 但卢秉信贪图诸匪报酬力促讲和,往来奔波几经斡旋,多次组织官匪双方在城东因果寺相商。卢秉信居中,一边是知府童正诗、菏泽县令王朝翼等,一边是李灿章、郭秉钧、刘占考及倪广和等众堂主。李灿章者,道光二十年九年举人,曾被郭秉钧聘为西席教读子侄。 官匪之间议和数次无果,郡城中人惶惶不可终日,恐怕童正诗答应了卢秉信的议和条件。而童正诗或许并非真心与诸匪议和,他坚持只允许匪众在东关厢销赃,绝不答应任其往外劫掠的条件,之所以三番五次与诸匪相商,或许是故意拖延时日等待僧格林沁回援。菏泽解围之后,僧格林沁劾奏童正诗袒护长枪会,以致敦秉钧纠众焚抢,复向索钱文,童正诗被革职查办。僧格林沁所奏童正诗乖谬之举,是当初郭秉钧初创长枪会时的作为,至于童正诗媾和于匪的事并没有提及,以此来看,童正诗之与匪讲和,或许真是缓兵之计也未可知。 讲和未果,卢秉信却并不甘心,他气冲冲到府衙质问童正诗,并信誓旦旦做保,“如有变,伊任其咎”,童正诗仍自犹豫不决。自讲和以来,童正诗一直待卢秉信以宾客之礼,而卢秉信则颇为倨傲,他一个多年老贼,懂得什么礼数,眼见童正诗还在犹豫,而城外诸匪逼迫又急,不禁怒从心起破口大骂。一旁的菏泽县令王朝翼忿怒不已,手起刀落将卢秉信当场捅死。可笑老贼卢秉信,被童正诗捧杀。 杀死老贼卢秉信,既断了讲和之路,至此,上至州府下至百姓,士民一心,坚定了誓众守城的信念。全城百姓在童正诗、王朝翼带领下坚守月余。诸匪见菏泽郡城久攻不下,或渡河西去或南扰曹县或北扰濮县或四出劫掠,留者不多。此时邹城清剿教匪也告一段落,僧格林沁派一队人马西来,先是在巨野东北十余里处大败捻匪王顕瑞,而后又在巨西太平、龙固等处大败诸匪。菏泽之围遂解去,长枪会匪要么随晥捻南逃,要么反正投军。 |
|
来自: 昵称438571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