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之”字的奥秘—《兰亭序》中之字为何这么多?
2019-04-13 | 阅:  转:  |  分享 
  
转载:“之”字的奥秘——《兰亭序》中为何“之”字这么多?来源:《国宝迷踪》(64页)傅小凡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8)东晋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古人的修楔日,也就是在溪水边举行祭祀活动,以求消灾祈福,其实也就是有钱人找个借
口在郊外春游罢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和风习习。四十多位东晋的社会名流,应东道主王羲之的邀请,聚会于兰亭。王羲之是会稽的内史,也就
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宫。因此,在王羲之的主持之下,会稽城的高宫显贵相聚一处,魏晋以来的显赫家族几乎都有成员到场,可谓盛况空前。这些社会
名流聚齐之后,在一条“之”字形的溪水旁错落而坐,然后从溪水上游的一端,将一盏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溪水里,让酒杯顺流而下,当酒杯漂到谁面
前停住时,谁就要作诗一首,作不出诗就罚酒三觥。古代的觥是一种大酒杯,三觥加在一起,大致有半斤。不过,那会儿的酒都是米酒,度数不高,
一次喝半斤问题不大。王羲之这道新颖的酒令,赢得众位参与者的一致赞同,于是大家坐在溪水边,饮酒赋诗。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的故事
。充分展示了魏晋士人的风度与浪漫。那天的活动一共有42人参加,有的人作诗两酋,有的人作诗一首,也有的人作不出诗来只能喝酒。当时所作
的诗加在一起共37首,有人提议将这37首诗结咸诗集,取名《兰亭集》,然后推举一位最有才华的人,为诗集作序。此议一出,大家齐声叫好
,同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此时已经有几分醉意的王羲之。……王羲之借着几分醉意,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闻
天下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曲水流觞”的情景,抒发了王羲之本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慨,是一篇文笔
优美的小品文。可是,《兰亭序》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篇后代书法家无法企及的艺术极品。别说后代无法企及,就是王羲之自己,酒醒之后反复写了
数十遍,再也写不出水平一样的作品了。王羲之感慨地说:“此神助耳,何吾力能致?”(陈思:《书苑菁华》卷一二)意思是,这是神在助我,靠
我的力量如何能达到这种水平!更令人惊奇的是,整个《兰亭序》一共324个字,却出现了20个“之”字,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无
一雷同。这一点被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也有人因此讥讽王義之,说王羲之书法虽然高明,但文笔有限。一篇小品文一共只有324个字,却出现
了20个“之”字,表明王羲之的词汇匮乏。其实,这位讥讽者根本不懂“之”字对于王羲之的重要。怎么个重要法呢?“之”字对于整个王氏家族
而言,都是一个神圣的字,家族中许多人的名字中都有“之”字,比如,与王羲之同辈的人中有12个人的名字中有“之”字,王羲之的儿子和侄子
辈中有22个,孙子辈中有12个,曾孙辈中有13个,玄孙辈中有9个,五世孙中有4个。祖孙六代人中,总共72个人在名字中有“之”字。
祖孙六代取名都用“之”字,晚辈取名不避讳长辈的名号,这在中国古代是犯忌的事。那为什么,王羲之的后代有如此多的人用“之”字为名呢?因
为,这和王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有关。王氏家族信仰道教,王羲之是虔诚的道教信徒。那么“之”字与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之”字在道教话语中等
同于“道”,其中包含了流动、变化和生万物的意思。因此,在太极图出现之前,这个“之”字就是道教的徽章。明白了这个缘故,只有324个字
的《兰亭序》出现20个“之”字,而且每个“之”字都写成不同的形态,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宁学习之2019.4.13〈摘录〉019.4.13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