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方歌 益黄散 益黄散内用青陈,诃子丁香炙甘草, 脾土虚衰成泄泻,和脾调气效堪珍。 钱乙 ,字仲阳,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氏学识渊博,技艺精湛,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乃不可多得之儿科名著。这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钱氏在小儿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施治等方面,发前人所未发,颇多创建。在组方用药上独具特色,既重五脏分证,又根据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处处照顾五脏的寒热虚实,在组方用药上,务求中正平和,力戒呆补峻攻,据此配制了补泻诸方。其中益黄散是补益脏腑的代表方剂。——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经典原文:又名补脾散。——“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主治脾胃虚弱及脾疳,腹大身瘦。”——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命名内涵:该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剂的命名,类于泻青丸,源于五脏五色补泻相配理论,体现了脏腑辨证及脏腑补泻原则。五脏五色相配,即青色配肝,赤色配心,白色配肺,黄色配脾。五脏配五色,再冠以补泻之名,既突出了五脏补泻之意,又体现了五脏五行的对应关系。益黄散,钱氏又名补脾散,顾名思义,为补脾胃之剂,黄色为脾土所主而名之。 益黄散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观钱氏益黄散之药物组成,侧重于行气运脾、涩肠止泻,并未选用参、苓、芪、术等益气补中之品,何以也谓之“补脾”?盖因小儿的脾胃柔弱,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即可导致乳食不化,气机阻滞,而出现腹大身瘦、呕吐泄泻等脾胃不和之症。此时,投以行气运脾之品,稗气机通畅,中焦运化功能正常,自能克化水谷乳食,继而化生气血营养周身,不益气健脾而能使脾胃复归正常,祛邪即所以扶正也。若不达此理,径投参、苓、芪、术之剂,势必碍气滞膈,运化功能受阻,则使水谷乳食愈难消化。总之,此方芳香温燥,健脾燥湿,悦脾之性以复其用,太阴湿土,得阳始健,以脾喜刚燥也,故曰补脾。 方药组成:陈皮(去白,30g)、丁香(6g,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g。 用法:上研为细末,三岁儿童,每次服4.5g,或者用水煎服,煎三分,饭前服用。 功用:温中止泻,理气和中。 主治: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胀,呕吐泻利,不思乳食,小儿疳积,神倦面黄,腹大身瘦,苔白腻,脉沉细。 方解: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中说:“面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又说:“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可见,钱氏对于中焦虚寒,脾胃气弱之证,均选用益黄散治疗。 此方由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甘草五药组成。方中陈皮苦温燥湿,香能快脾;青皮理气疏肝,消积化滞;丁香温中散寒止呕吐,诃子收敛涩肠止泄泻,甘草补脾和胃益中气。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和脾、温中止泻之功。用治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失职,乳食积滞于内,升降失常而致吐泻之证颇为合适。本方合温散寒邪、健运中州、固涩滑泄三法于一方。临床常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及疳积,以腹痛、吐泻、不思乳食为辨证要点。急性热证下利,不宜用本方。如虚寒较甚,加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食积停滞,加焦三仙、鸡内金;呕吐加半夏、生姜。 临床应用举隅:《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益黄散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益黄散又名补脾散,专为补益脾胃而设,具有运脾温中、理气化痰之功,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凡是与脾运失传,脾胃虚寒,或者脾胃虚弱,寒邪内客,气滞痰生相关证候的病症,均可辨证选用。《张氏医通》谓:“益黄散不用补益中州,反用陈青二橘辟除陈气,其旨最微。” 其中方中诃子涩肠止泻,又能消痰下气。在许多无泄泻的患儿中使用诃子,配消积理气之品,利于气畅痰消,配补气药有助于气生脾畅。因此,本方不必因无泄泻而去诃子。 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古人又称“不思食、恶食”,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证。对病机进行归纳主要有3种,脾失健运占60.3%,脾胃气虚占34.7%,胃阴不足占5%[1],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受纳运化失常。因此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强调以运脾为第一要务。方用陈皮功善理气健脾,木香可健脾消食导滞,《纲目》云:“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青皮主消积化滞。再加用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药的合称,三味合用有良好的消积化滞作用,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在益黄散加减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指导家长及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少吃零食,规律进食,能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常见其肠道屏障功能较差或全身器官功能不足。但其本质不外无脾虚与湿滞,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和“无湿不成泻”之说。益黄散又名补脾散,为儿科鼻祖钱乙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及脾疳腹大身瘦之主方,方中重用陈青二橘,辟除陈气,加丁香调气温中,诃子涩肠止泻,甘草甘缓守中,全方温燥芳香,燥湿悦脾。正如已故中医儿科名家江育仁教授所说:“脾不在健,贵在运,深含泻中寓补之法”。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实为脾肺两虚或虚实夹杂,小儿脾常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内在因素,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胃居中,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肺之气赖脾之精微以充养,故调理脾胃亦可宣肃肺气,达到治肺目的。遵循“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运用益黄散敷脐治疗本病,培土生金,用益黄散敷脐治疗此病疗效满意。此方温燥芳香,能燥湿悦脾,不用补益药,却有补益之功,又名补脾散。健脾药可调整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促进胃肠消化吸收,改善机体营养[2]。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消化不良、贲门失弛缓症、中毒性肠麻痹、腹型癫痫、小儿麻痹等证属脾胃虚弱的病症。 参考文献 [1]万力生.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现状与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63-64. [2]陈晓红,蔡定芳,沈自尹,等.健脾益气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26. |
|